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说白了,最后还是从高分往下刷,就像高考一样,只有那么多一本名额,大家考的都高,一本线的分数线就高。

而CPA的里的通过率就那么高,虽然分数线定的是60分,实际这个“60”分是浮动的,大家考的高,老师就严格抠细节,相当于把这个“60分”的分数线提高了。

从财管角度,这个60分数是“实际及格分”(不包含难度因素),而不是“名义及格分”(包含难度因素)。

再仔细想想,为什么总是那么多59分的,还有59.5分,甚至59.75分、59.9分、59.8分、59.7分、59.6分的。

这0.2分、0.25分、0.1分是怎么出来的,不抠主观题细节,你从客观题怎么搞出0.1、 0.2 、 0.25分的分数出来?


做一名学霸发表于2017-10-18 00:23:40

1.还是觉得有问题:老师们阅卷前,是不知道考生总体成绩偏好还是偏差的,只有把全部考生的客观题、主观题全部按正常标准阅卷完毕,得出各个考生的各科原始总分,才知道大家考得偏好或者偏差,这时难道还会重新去把全国所有考生的主观题按严格或者宽松标准再阅一遍? 全国有那么多阅卷老师和考生,如果阅卷后中注协“通知”全国阅卷老师某一科目考生们总体答得较好,请阅卷老师们重新把该科目所有考生的主观题按严格标准再阅一遍,可能吗?

2.最终分数出现0.25分或者0.2分不是抠细节的,而是按正常标准判分的。因为一些主观题,比如往年某些会计的计算题,6分,但计算步骤有十几步,加几笔分录(建造合同的题目就是这样),这种情况下每一步计算可能只有0.2分或者0.25分。
其实注会的一些计算分析题(6分或者8分),往往需要十几步甚至二十几步才能做完,这种情况下每一步计算可能只有0.2分或者0.25分。


3.原始分换算成调整分是直接根据各个考生的成绩进行正态分布分析,可以按期望要求制成一张很容易懂的对比表,越接近中位数,调整分值越大。
比如某年审计,按正常判卷的原始分,合格率为24%,太高了,要调低,然后根据各个考生的成绩进行正态分布分析,得出:
原始分90~100分的不调整,
原始分87~89分的扣1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84~86分的扣2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78~83分的扣3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71~77分的扣4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63~70分的扣5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55~62分的扣6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46~54分的扣7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40~45分的扣6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34~39分的扣5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30~33分的扣4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26~29分的扣3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22~25分的扣2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19~21分的扣1分后作为调整分,
原始分0~18分的不调整。
调整后合格率为16%,基本达到控制该科合格率的要求。
以上只是打个比方,为简化分数的描述,没有考虑小数。
以前上海3+1高考的加试科目,由于不同加试科目的难度不同,考生总体成绩会有差异,比如某年物理难,化学容易,所以选物理的考生该科总体成绩偏低,选化学的考生该科总体成绩偏高(这要在阅卷全部结束后才知道,阅卷前是不知道试题相对难易和考生总体成绩差异的,所以不可能直接按严格或者宽松判卷),所以对于加试科目的分数调整,直接采用了这个方法。










8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