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义误差构成条件。
1、控制测试中,误差指控制偏差。
2、细节测试中,误差指错报。
3、注册会计师定义误差构成条件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
四、确定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必须确定能够最好地实现测试目标的审计程序组合。通常列报和披露的审计中不采用抽样方法。
考点3 审计抽样之选取样本阶段
确定样本规模—选取样本—对样本执行审计程序
(1)、确定样本规模(数量)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与样本规模成反比,主要关注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原因承担的风险通常在10%-5%之间。要有90%以上的把握。
可容忍误差
成反比。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当控制测试的偏差率3%-7%时,控制有效性的估计水平比较高,当超过20%,估计控制运行无效,此时无需测试。细节测试中可容忍错报可能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因为超过为重大错报。
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但预计总体误差不应超过可容忍误差(同向关系)
总体变异性
变异性越低,样本规模越少。
总体规模
除非总体规模非常小,一般而言,总体规模对样本规模的影响几乎为零。
(2)、控制测试中特殊考虑
1、控制运行的相关期间越长,需要测试的样本越多。
2、控制程序越复杂,测试的样本越多。
3、还取决于控制的类型;人工控制测试的要多过自动化控制。
(3)控制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
根据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选择相应的抽样规模表,然后读取总体偏差蓝岛适当的比率。
(4)细节测试中(非统计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
1、确定样本规模的模型
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剔除100%检查项目后的估计总体的账面金额,因为100%检查项目不在总体里面。
2、调整估计的样本规模
在实务中如果样本不是以统计有效的方式选取的,注册会计师调整样本规模的幅度通常在10%-50%之间。往高了调整。
二、选取样本:应当使每个项目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
随机数选样
适用
系统选样
适用※
随意选样
--
系统选样在总体随机分布时可用于统计抽样
细节测试中,在选取样本之前,注册会计师通常先识别单个重大项目,然后从剩余项目中选取样本,或者对剩余项目分层,并将样本规模分配给个层。
三、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考点四 审计抽样之评价样本结果
一、分析样本误差
(1)分析样本误差的总体要求
1、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识别出的所有偏差或错报(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并评价其对审计程序的目的和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A 控制无效可能导致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B 发现错报可能影响对控制的信赖程度
C 偏差或错报可能影响对舞弊的考虑
2、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
3、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许多误差具体相同的特征,如交易类型、地点、生产线或时期等,则应考虑该特征是不是引起误差的原因,是否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具有相同特征的误差。
(2)、控制测试中分析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1、如果偏差分析表明是故意违背既定的内控政策或程序,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存在重大舞弊的可能性。
2、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控制偏差并不一定导致财务报表中金额错报。
(3)、细节测试中考虑错报的性质和原因
除了错报的频率和金额外,注册会计师还要对错报进行定性分析。
二、推断总体误差
(1)控制测试中计算总体偏差率
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就可以计算出样本偏差率。
样本偏差率是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偏差的最佳估计,因而在控制测试中无须另外推断总体偏差率。但是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1、使用统计公式评价样本结果
总体偏差率上限=风险系数÷样本量
2、使用样本结果评价表
(2)细节测试中推断总体错报
1、非统计抽样的方法
计算方法
适用情况
比率法
(样本错报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总体金额
不需要使用总体规模,在错报金额与抽样单元金额相关时最适用
差异法
样本审定金额与样本账面金额的平均差异×总体项目数
适用于错报金额与抽样单元本身相关的情况
2、统计抽样下传统变量抽样的方法
方法
计算公式
均值估计抽样
适用于总体分层
第一步:样本审定平均余额=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规模
第二步:总体估计金额=审定平均金额×总体规模
第三步:推断总体错报=总体账面金额-总体估计金额
差额估计抽样
要求存在错报
第一步:平均错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样本规模
第二步:推断总体错报=平均错报×总体规模
比率估计抽样
第一步: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
第二步: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总体金额×比率
第三步:推断总体错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使用统计抽样,且预计只发现少量差异,就不应使用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而是考虑其他替代方法,如均值估计抽样或PPS抽样。
三、形成审计结论
已发现误差(抽样过程中)+推断误差=推断总体误差。联系第二章错报的分类。
控制测试
细节测试
偏差率上限估计值=总体偏差率+抽样风险允许限度。
1、 低于,可以接受
2、 大于或等于,不能接受;控制可能无效。
3、 低于但接近,谨慎性原则;考虑扩大测试范围,进一步证实计划评估控制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总体错报上限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1、 低于,可接受。
2、 大于或等于,不能接受。直接指向错报金额。
1、 大大低于,可以接受
2、 大于或低于但很接近,不能接受;控制可能无效。
3、低于但差距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小,谨慎性原则;考虑扩大测试范围,进一步证实计划评估控制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1、 远远小于,可接受。
2、 大于或小于但很接近,不能接受。直接指向错报金额。
3、小于但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小,谨慎性原则;考虑扩大测试范围,进一步证实计划评估控制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10年前
暂无评论
三、定义误差构成条件。
1、控制测试中,误差指控制偏差。
2、细节测试中,误差指错报。
3、注册会计师定义误差构成条件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
四、确定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必须确定能够最好地实现测试目标的审计程序组合。通常列报和披露的审计中不采用抽样方法。
考点3 审计抽样之选取样本阶段
确定样本规模—选取样本—对样本执行审计程序
(1)、确定样本规模(数量)
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与样本规模成反比,主要关注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原因承担的风险通常在10%-5%之间。要有90%以上的把握。
可容忍误差
成反比。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当控制测试的偏差率3%-7%时,控制有效性的估计水平比较高,当超过20%,估计控制运行无效,此时无需测试。细节测试中可容忍错报可能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因为超过为重大错报。
预计总体误差
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但预计总体误差不应超过可容忍误差(同向关系)
总体变异性
变异性越低,样本规模越少。
总体规模
除非总体规模非常小,一般而言,总体规模对样本规模的影响几乎为零。
(2)、控制测试中特殊考虑
1、控制运行的相关期间越长,需要测试的样本越多。
2、控制程序越复杂,测试的样本越多。
3、还取决于控制的类型;人工控制测试的要多过自动化控制。
(3)控制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
根据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选择相应的抽样规模表,然后读取总体偏差蓝岛适当的比率。
(4)细节测试中(非统计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
1、确定样本规模的模型
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剔除100%检查项目后的估计总体的账面金额,因为100%检查项目不在总体里面。
2、调整估计的样本规模
在实务中如果样本不是以统计有效的方式选取的,注册会计师调整样本规模的幅度通常在10%-50%之间。往高了调整。
二、选取样本:应当使每个项目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
随机数选样
适用
适用
系统选样
适用※
适用
随意选样
--
适用
系统选样在总体随机分布时可用于统计抽样
细节测试中,在选取样本之前,注册会计师通常先识别单个重大项目,然后从剩余项目中选取样本,或者对剩余项目分层,并将样本规模分配给个层。
三、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考点四 审计抽样之评价样本结果
一、分析样本误差
(1)分析样本误差的总体要求
1、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识别出的所有偏差或错报(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并评价其对审计程序的目的和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A 控制无效可能导致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B 发现错报可能影响对控制的信赖程度
C 偏差或错报可能影响对舞弊的考虑
2、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
3、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许多误差具体相同的特征,如交易类型、地点、生产线或时期等,则应考虑该特征是不是引起误差的原因,是否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具有相同特征的误差。
(2)、控制测试中分析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1、如果偏差分析表明是故意违背既定的内控政策或程序,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存在重大舞弊的可能性。
2、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控制偏差并不一定导致财务报表中金额错报。
(3)、细节测试中考虑错报的性质和原因
除了错报的频率和金额外,注册会计师还要对错报进行定性分析。
二、推断总体误差
(1)控制测试中计算总体偏差率
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就可以计算出样本偏差率。
样本偏差率是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偏差的最佳估计,因而在控制测试中无须另外推断总体偏差率。但是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1、使用统计公式评价样本结果
总体偏差率上限=风险系数÷样本量
2、使用样本结果评价表
(2)细节测试中推断总体错报
1、非统计抽样的方法
计算方法
适用情况
比率法
(样本错报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总体金额
不需要使用总体规模,在错报金额与抽样单元金额相关时最适用
差异法
样本审定金额与样本账面金额的平均差异×总体项目数
适用于错报金额与抽样单元本身相关的情况
2、统计抽样下传统变量抽样的方法
方法
计算公式
均值估计抽样
适用于总体分层
第一步:样本审定平均余额=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规模
第二步:总体估计金额=审定平均金额×总体规模
第三步:推断总体错报=总体账面金额-总体估计金额
差额估计抽样
要求存在错报
第一步:平均错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样本规模
第二步:推断总体错报=平均错报×总体规模
比率估计抽样
要求存在错报
第一步: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
第二步: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总体金额×比率
第三步:推断总体错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使用统计抽样,且预计只发现少量差异,就不应使用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而是考虑其他替代方法,如均值估计抽样或PPS抽样。
三、形成审计结论
已发现误差(抽样过程中)+推断误差=推断总体误差。联系第二章错报的分类。
控制测试
细节测试
统计抽样
偏差率上限估计值=总体偏差率+抽样风险允许限度。
1、 低于,可以接受
2、 大于或等于,不能接受;控制可能无效。
3、 低于但接近,谨慎性原则;考虑扩大测试范围,进一步证实计划评估控制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总体错报上限与可容忍错报比较
1、 低于,可接受。
2、 大于或等于,不能接受。直接指向错报金额。
非统计抽样
1、 大大低于,可以接受
2、 大于或低于但很接近,不能接受;控制可能无效。
3、低于但差距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小,谨慎性原则;考虑扩大测试范围,进一步证实计划评估控制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1、 远远小于,可接受。
2、 大于或小于但很接近,不能接受。直接指向错报金额。
3、小于但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小,谨慎性原则;考虑扩大测试范围,进一步证实计划评估控制有效性和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10年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