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2015-2-10 周二 晴

税法要素是指各种单行税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素的总称。具体包括:
  (一)总则
  (二)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主体,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相关概念】
  ①代扣代缴义务人: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②代收代缴义务人: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交往而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和个人。

  (三)征税对象:即纳税客体,是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客体或标的物。征税对象是区分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体现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决定着某一税种的基本征税范围,也决定不同税种名称。
  【相关概念】
  计税依据(税基):是税法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课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计税依据则是在目的物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目的物据以计算税款的依据或标准;是课税对象量的规定。
  计税依据在表现形态上有两种:
  A.价值形态(以征税对象的价值作为计税依据):从价计征。如增值税。
  B.物理形态(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面积等作为计税依据):从量计征。如车船税。

  (四)税目: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课税对象质的界定。
  1.凡列入税目的即为应税项目,未列入税目的,则不属于应税项目。
  2.并非所有税种都规定税目。

  (五)税率:指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税率的形式:
  (1)比例税率:指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分类:
  a.单一比例税率(如增值税)。
  b.差别比例税率:具体又分为产品比例税率(如消费税),行业比例税率(如营业税),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如城市维护建设税)。
  c.幅度比例税率(如娱乐业营业税税率)。

  (2)累进税率:是指同一课税对象,随数量的增大,征收比例也随之增高的税率。分为全额、超额和超率累进税率。

级数

课税对象级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2
3

1500元以下(含)
1500-4500(含)
4500-9000(含)

3%
10%
20%

0
105

  假如课税对象的金额为1800元。则:
  A.全额累进:应纳税额=1800×10%=180(元)
  B.超额累进:应纳税额=1500×3%+(1800-1500)×10%=75(元)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的差额为速算扣除数。180-75=105(元)
  简化计算,应纳税额=1800×10%-105=75(元)

  【典型例题】假设上述金额为8000元。
  超额累进:应纳税额=1500×3%+(4500-1500)×10%+(8000-4500)×20%=1045(元)
  全额累进:应纳税额=8000×20%=1600(元)
  速算扣除数=555

  (3)定额税率:根据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
  (六)纳税环节
  (七)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
  【相关概念】
  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税行为的发生时间。
  ②纳税期限:每隔固定时间汇总纳税义务的时间。分为按期和按次两种。
  ③缴库期限:纳税期满后,纳税人将应纳税款入库的期限。滞纳金从该期限满后的次日算
  (八)纳税地点
  (九)减税免税
  (十)罚则
  (十一)附则

10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