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从第二个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可以说四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又称为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前提,一个企业将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一个企业在若干年后歇业的时候核算一次盈亏。但是,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为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

  会计期间一般可以按照日历时间划分,分为年、季、月。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意念,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采取公历年度,自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此外,国际上会计期间可以按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来划分,其周期或长,或短于公历年度。

  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来说,会计期间划分得越短,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不可靠,当然,会计期间的划分也不可能太长,太长了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使用会计信息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必须恰当地划分会计期间。

  小问题:在会计报表中,如果资产有两种反映方式:A方式是500根灯管,2台机器设备,3项专利,3项长期投资;B方式是灯管3000元,机器设备200000元,专利100000元,长期投资60000元;你认为哪种计量方式更有利于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更有利于满足企业间对比?

11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