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第一部分第四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知识点一、外汇和汇率

  (一)外汇

  1.含义:将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行为。

  2.构成:

  (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

  (5)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外汇:外国货币、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3.分类:

根据可兑换程度的不同 自有外汇:指无需经过货币发行国外汇管理当局批准即可自由兑换成其他国货币或向第三者办理支付的外汇。美元、日元、英镑等属于这一类。 
记账外汇(协定外汇):不经有关国家管理当局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也不能向第三者进行支付的外汇。 

  (二)汇率

  1.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单位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即用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等于多少本国货币单位来表示汇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示例:1美元=6.82元人民币

  2.间接标价法:用外国货币单位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即用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能兑换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汇率。

  示例:1元人民币=0.146美元

  目前国际各大金融中心多采用美元标价法,即以一定数量的美元为基准计算应折合多少其他货币。

知识点二、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一)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有关国家货币汇率只能在一定幅度内波动,超过上、下限,该国央行有义务干预汇价在规定的幅度内。 
浮动汇率制度 各国对汇价波动不加限制,听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跌,各国中央银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价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 

  3.相关概念:

  (1)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成员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规定相互间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得超过规定的上下限,而对成员国之外的其他货币的汇率则实行自由浮动。

  (2)盯住汇率制度:当由于自己经济实力的限制,无法使本国货币保持稳定的汇率水平,即把本国货币与本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随着某一种或几种货币进行浮动。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知识点三、外汇风险及其管理

  外汇风险(汇率风险):汇率的变化常给交易人带来损失(或盈利)。

进出口贸易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收付外汇因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损失 
外汇储备风险 外汇储备表现为存放在国外的外币资产(存款、有价证券等),如果所持有的外币资产的外币汇率下浮,就会蒙受损失 
外债风险 指对外举债因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损失 

知识点四、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 国际收支概念

  1.狭义的国际收支:一定时期内外汇收支的总和。

  2.广义国际收支:一国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经济交易和往来的全部记录,不问其是否具有外汇收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把全部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划分为借方、贷方和差额三栏,分别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项对外经济活动的发生额。

  示例:挣外汇,记贷方

  (三)国际收支项目

经常项目(最重要的) 贸易收支、服务收支、无偿转让 
资本项目 长期资本(1年以上):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政府与银行的长期借款、企业信贷 
短期资本(1年或1年以下) 
平衡项目 国际储备: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国外借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和其他提款权等 
错误与遗漏:理论上收支净差额为0,实际上有误差 

知识点五、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 即使在生产成本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生产不同的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以出口其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以换取其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商品,从而得到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示例

分工前 
  A B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1 6 20蒲式耳 
布匹(1码) 2 4 2码 
分工后 
小麦(10蒲式耳) 3 0 30蒲式耳 
布匹(1码) 0 10 2.5码 
要素禀赋学学说“H—O定理” 赫克歇尔和俄林 ◆各贸易国应主要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供给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本国生产要素稀缺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新贸易理论:把技术进步看成生产要素之一,科研与开发费用、技术人员的人数与出口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种理论充实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国际贸易政策(掌握)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特权和优惠,允许外国商品和劳务自由进出。

  2.保护贸易政策

  (1)定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和劳务的竞争,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

  (2)优缺点:

  ①有利于国内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改善国际收支

  ②容易保护落后,使本国经济变得脆弱,也容易受到别国的对等政策的报复,在一些方面受到约束。

  (3)政策:

  ①关税政策:通过进口关税来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增加财政收入。

  ②非关税壁垒政策主要是用进口配额、对本国产品实行出口补贴(即出口国政府间接或直接给予出口产品津贴或补贴)、进口特许、技术性壁垒等措施减少进口,扩大出口,保护本国国内市场

  补充: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保护都是不存在的,通行的是所谓“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 即国家对内制定关于对外经济贸易的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补充:WTO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的贸易,即国民待遇原则;

  2.可预见的、持续扩大的市场准入和透明度原则;

  3.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

  4.鼓励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原则。

知识点六、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一)国际收支失衡

  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它的平衡只是形式上的。实际上,一国国际收支常常出现失衡状况,或是支大于收(逆差),或是收大于支(顺差),存在差额。

  两类交易:

自主**易 企业、单位和个人由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易 1.经常项目
2.资本项目的长期资本收支 
区别:自主**易系由商业经营、单方面支付和投资的需要所引起,与国际收支其他项目的大小无关;调节**易则是因为国际收支其他项目出现差额需要去弥补,才采取的交易。 
调节**易 在自主**易产生不平衡时所进行的用以调节收支的弥补**易 1.资本项目中短期资本流动2.国际储备项目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是看其自主**易是否平衡。

  (二)几种收支差额

  1.贸易差额:商品进出口差额。

  2.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下贸易、服务和转让收支这三个项目的差额相抵后的净差额。我国服务和转让收支两个项目一般都表现为顺差。

  3.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合计所得的总差额,它与一国国际储备的增减相对应。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过渡性质。

  2.经济结构的制约。

  3.物价和币值的影响:物价上涨,本国货币币值下跌,其出口商品成本随之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通货膨胀——逆差)。

  4.汇率变化的影响:汇率升高,在国内生产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将会提高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则不利于出口。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刺激进口。(汇率增加——逆差)

  5.利率变化的影响:利率降低时,或资本流入会减少,或资本流出会增加。(利率降低——逆差)

  6.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繁荣时期,生产高涨,进口大幅度增加,经常项目可能出现逆差,外汇储备相应下降;如果繁荣促使出口增加,则经常项目就会呈现顺差,外汇储备相应上升。萧条时期,生产下降,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繁荣时期——不一定,萧条时期——逆差)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1.经济、行政的手段:通过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缩减贸易逆差。比如以财政减税或出口退税方式达到刺激出口的目的。

  2.调整汇率:逆差时,使本国货币贬值则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3.调整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带动市场利率的上升,可以起到吸引资本流入的作用,缓和国际收支逆差。

  4.利用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

  5.行政性干预:实行外汇管理,对外汇收支与汇率实行直接的行政性干预。

 知识点七、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开放经济中和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总需求是不同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需求等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加上净出口需求;所谓净出口,就是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需求Y=C+I+G+(X-M)。

  (二)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

  与总需求一样,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同样考虑对外经济交往。在原有国内总供给的基础上,加入国外的供给,在只考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即加入产品和劳务的进口。

  (三)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1.出口的增加会提高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并使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会提高进口数量。

  不过,收入的增加是由于出口增加引起,一般说来,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不会完全用于进口,贸易收支状况会有改善。

  如果对进口产品需求变为对国内产品的需求时,同样会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从而与出口增加的影响相似,即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2.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首先提出了外向型经济:

  (1)定义:

  指一国或地区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即面向国际市场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

  通过出口创汇、进口原材料和引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

  以对外贸易作为导向性行业。

  (2)外向型经济具体任务:

  ①对企业出口进行直接补贴;

  ②给予出口税收优惠,包括减免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关税;

  ③发放出口信贷,协助企业的短期融资;

  ④建立出口风险基金;

  ⑤利用汇率杠杆,促进企业出口;

  ⑥组织各种活动,促进贸易往来。(▲核心:关注出口)  

知识点八、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一)政策配合的困难

  1.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实行紧缩性政策可以制止国内通货膨胀,但国内收入的减少也会减少进口,使国际收支盈余更多。采用扩张性政策,会在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同时,加剧国内通胀。

  2.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均衡:无论采用何种解决国内问题的政策,都会破坏国际均衡。

  3.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采用紧缩性政策,可以抑制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消除通货膨胀。同时,国民收入的减少又会减少进口,从而消除国际收支赤字。

  4.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盈余:无论采取哪种解决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政策,都会同时破坏国内均衡。

  5.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均衡:无需调节

  6.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赤字:无论采取哪种解决国际收支不均衡的政策,都会同时破坏国内均衡。

  7.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采取扩张性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使国民收入增加,摆脱衰退。同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增加进口,从而消除国际收支盈余。

  8.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均衡:无论采取何种解决国内问题的政策,又都同时会破坏国际收支的均衡。

  9.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赤字:采用扩张性政策可以摆脱国内经济衰退,但加重了国际收支赤字;采用紧缩性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却加剧了国内经济衰退。

  (二)最优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外,财政政策对内)

  1.最主要的是要注意政策对内核对外的不同影响

  (1)货币政策的对外影响一般要大于其对内的影响。

  (2)财政政策对国内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它对国外的影响。

  2.先确定政策实施的目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在选择最优政策配合时,应该注意用一种政策去抵消另一种政策的负作用。

  4.不仅要考虑到国内外经济状况、政策目标、政策效应等,还要考虑各种复杂的政治、国际、国家历史传统等。 

12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