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第一部分第三章 货币政策分析

知识点一、金融市场(掌握)

要素 主体:专业金融主体(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和非专业金融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 
客体:货币资金 
工具 按主体分类: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
直接金融是非专业金融主体之间发生的金融交易,如非金融机构的融资者发行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公司股票。
间接金融是通过专业金融主体实现的金融交易,如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银行债券、人寿保险单等 
按交易期限分类: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商业票据、短期公债、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股票、公司债券及中长期公债等) 
价格:利率(各种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呈同向的变动) 
类型 按期限划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功能在于满足流动性需求,包括短期存贷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债券市场以及大额存单等短期融资工具市场。
资本市场:1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交易市场,功能在于满足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市场)  
按交割期限:现货市场(1-3日)与期货市场(成交日之后一段时间) 
功能 直接功能:调节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余缺。
间接功能:通过资金余缺的调剂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功能实现的条件是充分信息和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 

知识点二、金融机构(熟悉)

一般构成(掌握) 我国的构成  
中央银行:核心
功能:
①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
②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充当最后贷款人)
③政府的银行(管理国家金融) 
中央银行(功能同左)  
商业银行:
定义:以盈利为目的,直接面向企业、单位和个人,以经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信用机构。
特点:以吸收社会公众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金运用。
   
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  
专业银行:
定义:专门经营某种特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
例子:储蓄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等 
政策性银行:
定义:靠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及财政拨付,贯彻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不以盈利为目的
种类: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投资银行:
定义: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资金来源:靠发行自己的股票和债券来筹集。
业务:①对企业的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投资②发放中长期贷款③为工商企业代办发行或包销股票和债券④参与企业的创建和改组活动⑤为企业提供投资和财务咨询服务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养老或退休基金、投资基金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等  
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资金融通、降低成本、提供金融风险转移和管理服务。 

知识点三、货币政策目标(熟悉)

  (一)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正相关(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则失业增加) 
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 矛盾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如果工资上涨率(物价水平上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较低,则失业率较高;反之,如果工资上涨率较高,则失业率较低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矛盾(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矛盾
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进口,导致贸易逆差;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借助于外资,出现顺差,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知识点四、货币政策工具(掌握)

  典型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

  可供选择的货币工具:利率政策、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一)公开市场业务

定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最常用的货币政策) 
操作方式 1.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对经济产生收缩的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卖出债券
2.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央银行则通过金融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从而增加货币量,对经济产生扩张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买入债券 
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按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中央银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2.中央银行能以这项政策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情况;
3.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式和步骤也可以自主安排;
4.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逐日进行,如有需要,可以迅速进行反方向操作 
缺点 对商业银行强制影响力和对公众预期影响力较弱 
分类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央行票据 

  (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相关概念:

  法定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基础货币包括居民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自己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及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另一部分称作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所创造的货币。

  2.政策使用:

  (1)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自然就会增加,而用于放贷的资金相应减少,实际上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对经济产生收缩的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特点: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并不经常使用。

  (三)再贴现政策

  1.概念

  再贴现即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2.政策内容:

  (1)再贴现率的调整:着眼短期,随时调低或调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着眼长期,对要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改变资金流向。

  3.操作方式:

  (1)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导致商业银行借款数量增加,由此使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投资扩大。——扩张性货币政策下,降低再贴现率。

  (2)在经济高涨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则会导致完全相反的效果。——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提高再贴现率。

  4.政策效果: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告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5.缺陷:只能产生间接的效果;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的结构;不宜随时变动,伸缩性差;对商业银行缺乏强制性影响。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适时地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

  2.直接信用控制:利率最高限(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拒绝再贴现或惩罚性利率)等。

  3.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通告、指示或面谈)、窗口指导(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

知识点五、金融风险管理(了解)

  (一)管理制度

定义 目标 手段 
宏观金融风险管理 国际组织、政府或国家权力机构,尤其是中央银行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采取立法等方式管理 从整体上保持世界和各国金融环境的稳定性 1.建立法规体系
2.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3.对市场监控和约束
4.建立市场保护机制 
微观金融风险管理 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实行审慎经营,对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行为过程 1.风险管理控制
2.损失控制目标 
1.制衡的管理机制
2.制定内部运行机制
3.保证约束措施
4.运用科学手段缩小转嫁风险 

  【窍门】前四类都是说市场或政策,比较大;后四类集中在企业内部,比较小。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制:①衡量系统;②决策系统;③预警系统;④监控系统;⑤补救系统;⑥评估系统;⑦辅助系统。

  (三)一般程序(简单了解)

知识点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掌握)
不同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实施政策的主体 政府 中央银行 
传导过程 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或调整税率等手段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 通过对中介指标(如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汇率等)的间接调控(先货币,后市场需求) 
政策手段 税收、预算、补贴、公债等 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等 
政策时滞(内部、外部) 1.内部时滞:采取政策行动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1)财政政策(相机决策)的认识时滞同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大致是相同的。
(2)财政政策(相机决策)的决策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长。
(3)财政政策(相机决策)的行动时滞一般要比货币政策的行动时滞长。
(4)财政政策(消极)的内部时滞为零。
2.外部时滞: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比货币政策时滞要短一些 
对利率变化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政策趋向于提高利率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趋于降低利率

  【解释】对利率变化的影响原因: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只是把个人和企业的资金转移到政府手上,由于政府占用了民间资金,就可能使金融市场资金紧张,从而可能导致市场利率的上涨。——同向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利率具有压抑作用。——反向

知识点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配合 定义 产出 利率 适用情形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意味财政增收减支形成盈余或减少赤字,银行收紧银根,缩小信贷规模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减少 不确定 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升;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意味着财政减收增支形成赤字或减少盈余,银行放松银根,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增加 不确定 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经济增长乏力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财政减税让利等措施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需求,增加其对消费品的购买力,通过扩大政府财政用于社会消费方面的支出来扩大政府的消费需求。这种松财政引起的赤字要靠缩小信贷规模等紧货币政策措施来弥补 不确定 上升 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过旺而消费需求不足并引起投资品供给不足而消费品供给过剩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 
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扩大信贷规模等措施来刺激投资需求,同时通过财政压缩支出来收缩消费需求 不确定 下降 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过旺并引起投资品供给过剩,消费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比较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 

  ▲补充:

  1.松紧搭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适宜于在社会供求大体均衡的条件下对供求结构进行调整,目的是解决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的矛盾。

  2.中性的财政政策与中性的货币政策是财政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一致的配合模式。适用前提是经济发展适度,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利率水平也大体稳定,市场经济秩序良好。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在运用一段时间以后,应选用另一种搭配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

12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