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的涵义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内容就是资金运动的过程。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1)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
  (2)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在1年内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被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不能在1年内或长于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被耗用的资产。
  4.确认条件。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债
  1.定义。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不属于现时义务的,不确认为负债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一般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4.确认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
  1.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2.来源。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
收益等。
 (四)收入
  1.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收入的本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五)费用
  1.定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征:
  (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分类。按照其经济用途不同,费用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前者计入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后者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六)利润
  1.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2.利润的来源构成。
  经常用到的利润项目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者的关系教材181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3.利润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利润大于零(实现利润)时,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净增加或负债的净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增加;利润小于零(发生亏损)时,一方面表现为资产的净减少或负债的净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

  三、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等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设计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一)基本会计等式
  1.会计等式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或:资产=权益

  2.会计等式的含义。
  (1)该等式反映了企业任何一个时点资产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来源,无论在什么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应该保持上述恒等关系。
  (2)该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3.会计等式的意义。
  该等式表明在同一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四、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可靠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12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