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社区首页
小苗儿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我国,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
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中,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
从理论角度看,企业财务报告主要应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
1.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相关)
2.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
决策相关,从信息质量要求方面讲,属于相关性要求;而受托责任,主要反映可靠性要求。
二、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假设在
可以预见的
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出现破产现象,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人为划分为
若干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
会计期间,将每个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反映出来。
短于一年的财务报告称之为中期报告,主要表现为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
(四)货币计量
1.
货币计量的定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其他计量单位包括劳动量度、实物量度等。
2.
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应
以币值稳定为假设
。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不能汇总核算,应启用另一个会计系统
――
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三、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
权责发生制
,即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
12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
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我国,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中,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
从理论角度看,企业财务报告主要应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相关)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
决策相关,从信息质量要求方面讲,属于相关性要求;而受托责任,主要反映可靠性要求。
二、会计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假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出现破产现象,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人为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将每个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反映出来。
短于一年的财务报告称之为中期报告,主要表现为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的定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其他计量单位包括劳动量度、实物量度等。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应以币值稳定为假设。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不能汇总核算,应启用另一个会计系统――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三、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
12年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