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五种竞争力
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波特认为,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如图所示,30多年之后的今天,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仍然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经济概念。
在一个产业中,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角度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产业中众多经济技术特征对于每种竞争力的强弱者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内容将逐一展开。
1.五种竞争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利润是对投资者的一个信号,并能够经常导致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潜在进入者将在两个方面减少现有厂商的利润:第一,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获得一些业务;第二,进入者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障碍与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有在位者的反击。它们统称为进入障碍,前者称为“结构性障碍”,后者称为“行为性障碍”。
进入障碍是指那些允许现有企业赚取正的经济利润,却使产业的新进入者无利可图的因素。
①结构性障碍。波特指出存在七种主要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金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其他优势及政府政策。如果按照贝恩(Bain J)的分类,这七种主要障碍又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进入障碍:规模经济、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以及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
第一,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当产业规模经济很显著时,处于最小有效规模(MES)或者超过最小有效规模经营的老企业对于较小的新进入者就有成本优势,从而构成进入障碍。
例如,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显著。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的观点,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厂为25万~30万辆,中型货车厂为6万~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万~12万辆,按此标准,中国前几年能够达标的厂商寥寥无几,并且这些厂商距最低经济规模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中国汽车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障碍。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1826万辆,集中度也大大提高。2010年,上汽销量达到355万辆,一汽和长安同时跨入200万辆阵营,分别销售272万辆、256万辆。我国4家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共销售汽车1271万辆,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70%。为中国汽车集团开拓国际市场、跻身于世界汽车企业集团行列奠定了基础。
第二,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现有企业对资源的控制一般表现为对资金、专利或专有技术、原材料供应、分销渠道、学习曲线等资源及资源使用方法的积累与控制。如果现有企业控制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资源,那么它就会受到保护而不被进入者侵犯。例如,我国某市鲜奶品牌控制着本市的鲜奶销售网络,迫使其他省市鲜奶品牌在打入该市市场初期,不得不以低价竞争战略克服这种障碍;又如,美国某复印机公司选择出租复印机而不是销售它们,使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形成主要障碍来防止其他公司对复印机产业的进入;等等。
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曲线”(又称“经验曲线”),是指当某一产品累积生产量增加时,由于经验和专有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产品单位成本的下降。它与规模经济往往交叉地影响产品成本的下降水平。因而区分由于学习曲线所产生的学习经济和由于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是很重要的。规模经济使得当经济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时,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进行生产;学习经济是由于积累经验而导致的单位成本的减少。即使是学习经济很小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很大的,这在诸如铝罐制造这样的简单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中通常能够产生;同样的,在规模经济很小时,学习经济也可以是很大的,这存在于诸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复杂的营运密集型产业中。
第三,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上。这是产品差异化的结果。产品差异化是指由于顾客或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或商标信誉的忠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2003年一项对国内某市饮料市场的调查显示,国际一家著名品牌的系列产品在该市饮料市场占据了65%的份额。究其原因,是这家国际著名品牌产品具有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新加入者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克服这一障碍,并且会以一定时期的亏损作为代价。此外,现有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政府政策上。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法令都会在某些产业中限制新的加入者或者清除一些不合格者,这就为在位企业造就了强有力的进入等。
②行为性障碍(或战略性障碍)。行为性障碍是指现有企业对进入者实施报复手段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报复手段主要有两类:
第一,限制进入定价。限制进入定价往往是在位的大企业报复进入者的一个重要**,特别是在那些技术优势正在削弱、而投资正在增加的市场上,情况更是如此。在限制价格的背后包含有一种假定,即从长期看,在一种足以阻止进入的较低价格条件下所取得的收益,将比一种会吸引进入的较高价格条件的收益要大。在位企业试图通过低价来告诉进入者自己是低成本的,进入将是无利可图的。例如,在中国,以生产空调为主的M集团准备进入微波炉领域时,微波炉行业的龙头老大G集团面试降低价格,以阻止M公司的进入。
第二,进入对方领域。进入对方领域是寡头垄断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报复行为,其目的在于抵消进入者首先采取行动可能带来的优势,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例如,美国一家生产经营咖啡的企业S公司主要在美国东海岸经营,另一家企业F公司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经营。当F公司被另外一家公司收购后进入东海岸,S公司立即在西海岸加强销售攻势予以反击。又如,2000年8月,中国Q省D啤酒公司收购B省两家啤酒公司的股权,进入B省市场。几个月之后,B省Y啤酒公司也收购Q省三家啤酒公司的股权,进入Q省市场。
12年前
暂无评论
(二)产业五种竞争力
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种竞争力分析。波特认为,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如图所示,30多年之后的今天,五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仍然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经济概念。
在一个产业中,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强度以及产业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并且从战略形成角度来看起着关键性作用。产业中众多经济技术特征对于每种竞争力的强弱者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内容将逐一展开。
1.五种竞争力分析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利润是对投资者的一个信号,并能够经常导致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潜在进入者将在两个方面减少现有厂商的利润:第一,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获得一些业务;第二,进入者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进入威胁的大小取决于呈现的进入障碍与准备进入者可能遇到的现有在位者的反击。它们统称为进入障碍,前者称为“结构性障碍”,后者称为“行为性障碍”。
进入障碍是指那些允许现有企业赚取正的经济利润,却使产业的新进入者无利可图的因素。
①结构性障碍。波特指出存在七种主要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金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其他优势及政府政策。如果按照贝恩(Bain J)的分类,这七种主要障碍又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进入障碍:规模经济、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以及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
第一,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趋于下降。当产业规模经济很显著时,处于最小有效规模(MES)或者超过最小有效规模经营的老企业对于较小的新进入者就有成本优势,从而构成进入障碍。
例如,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显著。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的观点,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厂为25万~30万辆,中型货车厂为6万~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万~12万辆,按此标准,中国前几年能够达标的厂商寥寥无几,并且这些厂商距最低经济规模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中国汽车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主要障碍。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1826万辆,集中度也大大提高。2010年,上汽销量达到355万辆,一汽和长安同时跨入200万辆阵营,分别销售272万辆、256万辆。我国4家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共销售汽车1271万辆,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70%。为中国汽车集团开拓国际市场、跻身于世界汽车企业集团行列奠定了基础。
第二,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现有企业对资源的控制一般表现为对资金、专利或专有技术、原材料供应、分销渠道、学习曲线等资源及资源使用方法的积累与控制。如果现有企业控制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资源,那么它就会受到保护而不被进入者侵犯。例如,我国某市鲜奶品牌控制着本市的鲜奶销售网络,迫使其他省市鲜奶品牌在打入该市市场初期,不得不以低价竞争战略克服这种障碍;又如,美国某复印机公司选择出租复印机而不是销售它们,使流动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形成主要障碍来防止其他公司对复印机产业的进入;等等。
上面所提到的“学习曲线”(又称“经验曲线”),是指当某一产品累积生产量增加时,由于经验和专有技术的积累所带来的产品单位成本的下降。它与规模经济往往交叉地影响产品成本的下降水平。因而区分由于学习曲线所产生的学习经济和由于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是很重要的。规模经济使得当经济活动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规模时,能够以较低的单位成本进行生产;学习经济是由于积累经验而导致的单位成本的减少。即使是学习经济很小的情况下,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很大的,这在诸如铝罐制造这样的简单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中通常能够产生;同样的,在规模经济很小时,学习经济也可以是很大的,这存在于诸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复杂的营运密集型产业中。
第三,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表现在品牌优势上。这是产品差异化的结果。产品差异化是指由于顾客或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或商标信誉的忠实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2003年一项对国内某市饮料市场的调查显示,国际一家著名品牌的系列产品在该市饮料市场占据了65%的份额。究其原因,是这家国际著名品牌产品具有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新加入者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克服这一障碍,并且会以一定时期的亏损作为代价。此外,现有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政府政策上。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法令都会在某些产业中限制新的加入者或者清除一些不合格者,这就为在位企业造就了强有力的进入等。
②行为性障碍(或战略性障碍)。行为性障碍是指现有企业对进入者实施报复手段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报复手段主要有两类:
第一,限制进入定价。限制进入定价往往是在位的大企业报复进入者的一个重要**,特别是在那些技术优势正在削弱、而投资正在增加的市场上,情况更是如此。在限制价格的背后包含有一种假定,即从长期看,在一种足以阻止进入的较低价格条件下所取得的收益,将比一种会吸引进入的较高价格条件的收益要大。在位企业试图通过低价来告诉进入者自己是低成本的,进入将是无利可图的。例如,在中国,以生产空调为主的M集团准备进入微波炉领域时,微波炉行业的龙头老大G集团面试降低价格,以阻止M公司的进入。
第二,进入对方领域。进入对方领域是寡头垄断市场上常见的一种报复行为,其目的在于抵消进入者首先采取行动可能带来的优势,避免对方的行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例如,美国一家生产经营咖啡的企业S公司主要在美国东海岸经营,另一家企业F公司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经营。当F公司被另外一家公司收购后进入东海岸,S公司立即在西海岸加强销售攻势予以反击。又如,2000年8月,中国Q省D啤酒公司收购B省两家啤酒公司的股权,进入B省市场。几个月之后,B省Y啤酒公司也收购Q省三家啤酒公司的股权,进入Q省市场。
12年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