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返回 关闭
设置
大量公司在报表中涉及补缴前期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款,对于此类补缴的税款是否应追溯调整以前期间的相关报表项目,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存在不同做法。有些公司认为,补缴税款行为本身说明前期存在会计差错,因此按照会计准则对前期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了追溯调整,部分公司因该项调整对前期已经列报的经营成果产生较大影响;有些公司认为,确定应缴纳税款的金额涉及会计估计和判断,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是否调整前期报表项目视具体情况而定。

  目前存在商品房销售业务的上市公司较多,但准则对收入确认的规定较为原则,公司对商品房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很不一致,对收入的可比性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有的公司在收到购房者的首付款项后即确认销售收入,有的公司在办理完结交房手续后确认销售收入,还有些公司是在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建造活动基本完成,取得工程监管部门出具的验收合格证时确认收入。
  从2009年年报看,多家上市公司投资了银行理财产品,所涉及的理财产品种类多样,对风险和报酬的规定也千差万别,有些情况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年报中不同公司对同类理财产品在资产分类和计量方面很不一致,资产负债表中多个资产项目涉及理财产品的列报,既包括金融资产项目,也包括非金融资产项目;计量方法既包括成本法,也包括公允价值。
  二、上市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告专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确认、计量与披露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公允价值及其经济影响受到质疑。从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看,尽管公允价值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仍然有限,同时公允价值确认、计量与披露也不断规范,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和认同能力明显提高。
  1.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影响有限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由净损失转变为净收益,净收益金额占利润总额的0.65%,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较小。
  2009年490家上市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2008年增加16家,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公司数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8.59%,从上市公司总体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涉及面并不广泛。在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490家上市公司中,364家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额为220.68亿元;126家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总额为125.65亿元。从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其利润总额的影响看,86%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在10%以下,其中占利润总额比例在1%以下的公司占比为53%。
  2.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
  与2008年末相比, 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规模有所增加,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规模有所下降。金融类上市公司仍持有大部分金融资产和负债,占据主导地位。2009年,436家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计金额3,476.51亿元,较2008年增加29家公司,金额减少1,683.09亿元,同比下降32.62%;404家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计金额41,643.70亿元,较2008年增加19家,金额增加7,042.96亿元,同比增加20.35%;99家上市公司报告有交易性金融负债,总计金额1,381.35亿元,较2008年增加8家,金额减少871.65亿元,同比减少38.69%。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2009年,有727家上市公司有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为1,597.7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0.26%,其中26家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期末账面价值为366.03亿元,占投资性房地产总额的22.91%。2009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39.12亿元,占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总额的41.17%,而2008年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为净损失0.36亿元。
  2009年,有5家上市公司调整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从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这5家公司因改变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增加2008年末净资产4.86亿元,确认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7.96亿元。
  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看,有15家上市公司采用了中介机构提供的房地产评估价格,8家上市公司参照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确定,1家上市公司按照第三方调查报告确定公允价值。
  (二)资产减值现状及影响
  1.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大幅降低
  1,714家上市公司2009年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1,541.62亿元,较2008年的4,017.21亿元减少2,475.59亿元,同比下降61.62%。从减值损失对净利润的影响看,2009年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例为13.56%,较2008年的44.72%下降31.16个百分点,对净利润的影响较2008年大幅降低。
  目前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包括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等共17项。从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增减变动情况可见,除了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这三项资产的减值损失2009年比2008年有所增长外,其余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2009年均比2008年下降,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减少金额最大,达到982.60亿元,其次是存货减值损失,减少金额为601.37亿元。另外,贷款损失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也分别较2008年下降430.81和277.94亿元。
  从各项资产减值损失占资产减值损失总额的比例看,2009年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来源是应收款项(坏账)、固定资产和贷款这三项资产产生的减值损失,金额分别为930.67、217.38、179.24亿元,占减值损失总计的比例分别为60.37%、14.10%、11.63%。
  2.存货减值相关问题
  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在2008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经历了大幅波动,反映在财务报表上,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在2008年年报中普遍计提了大额的存货减值准备,总计金额为689.53亿元,占当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各类减值准备总和的45.45%;在2009年其中大部分存货跌价准备得到转回,2009年净计提金额为88.18亿元,占当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总和的15.71%。
  存货减值的主要问题是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是否使用资产负债表日后信息及如何使用相关信息是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可变现净值,上市公司通常采取的会计政策是“按照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但多数公司并未直接在报表中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少数公司提到要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但也未说明如何考虑。我会曾于2009年12月向执行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实务中到底采用哪一时点的价格来作为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基础。根据收回的45家会计师事务所的58份调查问卷,有33位被调查人认为,应采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同时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价格波动的影响;有13位被调查人认为,应采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不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有12位被调查人认为,应采用存货预期实现销售时的市场价格,该预期实现销售的时点可能会在年度报告发布日之后。可见,实务中对该问题确实存在不同观点,当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价格波动较大时,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是否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将对存货减值的计提产生很大影响,一定程度造成会计信息可比性下降。

14年前

暂无评论

我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