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关闭
设置

俗话说,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有放低姿态的格局。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为是。


谦虚处世,是与人为善的涵养,更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人在顺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初出茅庐的苏轼曾有过一段相当自负的时光。


20岁时,他首次进京应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城。


后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喻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辞听得多了,他日渐变得狂妄,以为自己名满天下,无人能及。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其午休时,刚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后,苏轼很不以为然,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在外,却连两句诗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来,“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话就是一大谬误。


黄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满地金”可言。


于是,没有多想,苏轼就提笔在纸上接着写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样会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


写完后,没等王安石醒来,就提前告辞了。


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


有一日,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大风刮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


看着眼前的满地金黄,苏轼备感惊讶的同时,也不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盛,不懂藏拙有关。


庆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话所说: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见识越少,人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


但太过显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肤浅。


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

1550人看过 4年前

全部评论(7)

请稍等,正在加载
分享
扫码下载APP 关闭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