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真是不乏林林总总的标签化思维。随意说几个哈。
情境一:一部韩国影片。影片中数名未成年少女在被凶手侵犯后惨遭杀害,政府为了安抚民心,勒令警察厅要在一周内破案。警察厅压力山大,千头万绪中只能从留有抢劫盗窃,侵犯过幼女案底的犯罪嫌疑人中寻找线索。
这样的情节你是不是也看过?警察办案的逻辑是,相比较从未犯罪的人,之前的犯人或是嫌疑人仍然有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并且会被毫无疑问地作为重点排查对象。
情境二:一位妙龄女孩驾驶豪车驶过。人们纷纷猜测,要么家里有矿,口含金钥匙出生;要么背靠大树好乘凉,依附某种权势。如果你给出第三种可能,女孩是靠自身努力取得的这一切,估计会招来一片质疑。白手起家?你不要太幼稚哦。
人们不再相信单纯的努力,人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套自己的厚黑学。
情境三:著名演员孙俪收获了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孩子,用自己的演技征服了观众,在影视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不少媒体打出这样的标题:单亲家庭出身的她缘何事业爱情双丰收。
这又是哪门子逻辑呢?难道单亲出身的孩子就应该是内心孤独、性格孤僻、自卑自怜、遇人不淑的人设吗?
先别说人家了,那天的我,标签化思维就泛滥了一把。
咱们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会计网校的课程,我都不同程度地学习过。这些网校的老师都是几十年从事会计的教学、实践,而且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是实打实的实力派。
听课时,几位大咖老师的口中经常提到一位财政部的官员。我们知道,知识需要与时俱进,这些老师们也要经常接受再培训,而能给这些大咖们培训的也只能是财政部会计司的官员了。
我心想,这位官员一定是会计界精英中的精英。因为从几位大咖老师口中可以得知,这位官员在给大家培训时,使用的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这些都是高手特质的体现。
于是我断定,这位神一样的人物一定是国内或是国际顶尖财经院校毕业的。
上网一查,惊掉我的下巴,他的博士学位原来是在国内一个二线城市的非双一流大学获得的。
当天晚上聊天时,我把这事跟我先生说了。我先生对我说:“你将一个人的学历和实际工作能力划等号了。虽然人家不是你所想象的院校毕业,但是能给那些大咖老师们授课,他可不是一般人。会计上的门道,人家都装在心里了,出哪门进哪门,门儿清。”
我先生接着又说:“实际工作中,高学历低工作能力的人大有人在。学历挺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人的硬实力还是要能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于是乎,我在心中又给这个结果补了一个逻辑:也许这位财政官员平时已经很忙了,还要抽空考博士提升自己。即使一个普通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是人家忙里偷闲取得的成果。
这就是我家一次普通的聊天,你说我犯了几次标签化思维的毛病呢?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