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关闭
设置

担保风险与应对

表现

1)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入,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2)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3)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579人看过 1年前

全部评论(2)

应对

1)关于担保调查评估。
企业应委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对担保申请人进行
全面、客观的调査和评估,重点关注担保业务是否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担保政策要求、担保申请人资信情况、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担保项目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预测等,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
2)关于担保授权审批。
①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担保
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企业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重大担保业务,应当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
对于被担保人要求
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与审批程序
3)关于担保合同签订。
① 企业应当
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与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
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4)关于担保日常监控。
企业应当对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和监督,促进担保合同有效履行,并及时报告被担保人经营困难、债务沉重,或者存在违反担保合同的其他异常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5)关于担保会计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事项台账,并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担保会计处理。



1年前

请稍等,正在加载
分享
扫码下载APP 关闭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