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意志。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并不意味着法律规范的实施都是依靠国家强制而实现,也不等于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的实施主要依赖于社会主体的自觉遵守和执行。
4.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4月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1.“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
变动原因—法律事实
事件
与当事人意志无关
(1)人的出生与死亡
(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
(3)时间的经过(时效)
行为
人的有意识
活动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2)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创作行为、侵权行为)
主体
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8 周岁以上(含 18 周岁)的自然人
16 周岁以上(含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 周岁以上(含 8 周
岁)的未成年人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其同意、追认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 8 周岁(不含 8 周岁)的未成年人(儿童)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 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调整性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平等,基于自治,动态合法;
保护性法律关系:是衍生的,是以基础法律关系对的存在为前提,是对基础法律关系的保护,其特征是:
主体不平等,一方是国家,另一方是违法者,基于强制,存在被破坏的基础法律关系,因此称为保护性法律关系,也叫“第二性”法律关系。
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金额、日期、收款人名称不得更改,更改的票据无效”。
分类
确定性规范
无须援引其他规范
★非确定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
内容尚未确定,须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
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
准用性规范
内容本身没有规定,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
他相应内容规定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即物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关系
特定: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相对法律关系:即债权法律关系
特定: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均是特定的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调整性法律关系:建立在主体的合法行为之上,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主体权利就能够正常实现,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民法相关规范大多属于调整
性质的法律规范
保护性法律关系:建立在违法行为之上,是通过法律制裁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刑事法律关系属于典型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一)分类
授权性规范
“有权……”,“享有…权利”,“可以……”
★义务性规范
命令性规
范
“有……义务”,“须得……”,
“应……”,“必须…”。
禁止性规
“禁止……”,“不准…”,
“不得……”,“严禁……”
强行性规范
不允许任意变动和伸缩的法律规范——义务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
在法定范围内允许行为人自行确定其权利义务具体内容的法律规
范——授权性规范
法律——特殊的社会规范,特殊在:
1.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4.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5.规定权利和义务。
物
常见于物权关系
(1) 物既可以是自然物,如森林、土地,也可以是人的劳动创造物,如建筑物、机器、各类产品。
(2) 广义上物的概念还包括货币及其他各种有价证券,如汇
票、支票、股票、债券等
常见于债权关系
作为
如旅客运输合同的客体是运送旅客的行为
不作为
如竞业禁止合同的客体是不从事相同或相似的经营活动
人格利益
常见于人身关系
包括公民或组织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 公民的人身、人格和身份等
智力成果
常见于知识产权关系
如科学著作、文学艺术作品、专利、商标等
年龄
心智
民事行为能力
≥18 岁
一般情况
完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限制
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无
8 岁≤年龄<18 岁
年龄≥16 岁且能自给自足
<8 岁
无论是否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根据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单方确定还是双方确定划分:
绝对法律关系
一个主体对其他一切主体
如物权法律关系、人身权法律关系等
相对法律关系
某个主体对某个主体
如债权法律关系;大多数的劳动法、行政法等领域
的法律关系
根据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否适用法律制裁划分:
调整性法律关系
建立在主体的合法行为基础上,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
如合同法律关系
保护性法律关系
在违法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如刑事法律关系
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在于:
①其他社会关系通常不涉及法律调整,或尚未形成有效的法律规范;
②法律关系是法律化的权利义务,是一种明确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③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
民商法:民法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婚姻、家庭、收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商法主要包括公司、证券、破产、保险、票据、海商等领域的法律规范。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被划入民商法部门。
经济法:包括税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法律制度、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行业管理和产业促进法律制度、农业法律制度、自然资源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法律制度等内容。
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制定权
修改权
解释权
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
一般
全国常委会负责解释法律,其作出的法律解 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全国人大闭会期间
全国常委会可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一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司法解释的分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 释或决定。
规章的内容限制
部门规
章
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地方政
府规章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
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地方立法权
省
级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规章
市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常委会:针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
种类
制定机关
常见名称
宪法
全国大会
法律
全国大会及其常委会
XX 法
法规
行政法规
国务院
XX 条例等
地方性法规
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及其常委会
规章
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
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XX 办法等
地方政府规章
有权制定规章的地方人民政府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际条约或协定
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体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是法律构成的基本单位,具体体现法律的属性、实现法律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由假定(或称条件)、模式和后果三部分构成。
假定
指出在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开始发挥作用
模式
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包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后果
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肯定式的法律后果(合法后果)和否定式的法律后果(违法后果)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