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审计程序
1.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内容
(1)相对于风险评估程序而言,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2)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时的考虑因素(考虑MR)
①风险的重要性;
②重大错报发生的可能性;
③涉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特征;
④被审计单位采用特定控制的性质;(人工控制还是自动化控制?)
⑤注册会计师是否拟获取审计证据,以便确定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预期内部控制有效?——控制测试,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
4.控制测试的范围(理解:风险审计模型AR=MR×DR)
在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时,除考虑对控制的信赖程度外,注册会计师还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考虑因素 | 与控制测试范围(≈n)的关系 |
拟信赖期间控制执行的频率 | 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样本规模N,大),控制测试的范围通常越大。(同向) |
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 | 拟信赖期间越长,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DR下降,n增加)。(同向) |
控制的预期偏差 | 控制的预期偏差率越高,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MR升高,DR下降,n增加)。(同向) 特别提示:如果控制的预期偏差率过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控制可能不足以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从而针对某一认定实施的控制测试可能是无效的。 |
通过测试与认定相关的其他控制所获取的证据的范围 | 当针对其他控制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较高时,测试该控制的范围可适当缩小。(反向) |
拟获取的有关认定层次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的相关性及可靠性 | 如拟获取的有关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较高时,测试该控制的范围可适当缩小。(反向) |
特别提示:对自动化控制的测试范围的特别考虑(具有内在一贯性)
1年前
2.控制测试的性质(类型和组合)
(1)控制测试的审计程序
控制测试采用审计程序有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通常不使用重新计算、分析程序(与金额相关)和函证(获取外部证据)。
(2)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时的要求
①考虑特定控制的性质。如存在反映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文件记录,注册会计师可以检查相关文件记录获取运行有效的审计证据。
②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在设计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当考虑与认定直接相关的控制,还应当考虑这些控制所依赖的与认定间接相关的控制,以获取支持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③如何对一项自动化的应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
特别提示:实施控制测试时可能实现双重目的(≈控制测试的同时获取细节测试的审计证据)
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针对同一交易同时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以实现双重目的。如,注册会计师通过检查某笔交易的发票可以确定其是否经过适当的授权,也可以获取关于该交易的金额、发生时间等细节证据。
(3)实质性程序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具体情形 | 结论 |
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 | 并不能说明与该认定有关的控制是有效运行的 |
如果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 | 应当在评价相关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时予以考虑 |
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被审计单位没有识别出的重大错报 | 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值得关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这些缺陷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 |
举例:A企业期末存货真实金额1000万元;如果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列示金额为100万元(错报),则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其相关控制运行有效性;如果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列示金额为1000万元(不存在错报),但相关控制为“猜数字”,并不能说明与该认定有关的控制是有效运行的。
1年前
(二)控制测试
1.控制测试的定义: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
特别提示: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 了解内部控制 | 控制测试 |
内容 | 评价控制的设计;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 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控制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执行 |
结论 | 内部控制预期有效/无效 | 内部控制有效/无效 |
适用范围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实施) | 进一步审计程序(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实施) |
特别提示: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1年前
4.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
影响因素 | 相关内容 |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MR) |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相应的对拟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要求越高,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也就越广。(MR越高、DR越低,n越大) |
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DR) | 注册会计师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对测试结果可靠性要求就越高,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也就越广。(保证程度越高,DR越低,n越大) 特别提示:审计抽样中,可容忍错报越低(≈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因此,样本规模(n)通常越大。 |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指挥棒) | 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越广。(≈n越大) |
特别提示:需要说明的是,随着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但是,只有当审计程序本身与特定风险相关时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才是有效的。(理解: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滥竽充数)
1年前
2.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
(1)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 | 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
类型 | 7种:检查(仅适用于存在审计轨迹的项目)、观察(仅证明观察时)、询问(通常不单独使用)、函证(外部证据,可靠性较高)、重新计算(主要针对金额类项目)、重新执行(主要针对内部控制等非金额类项目)和分析程序(主要针对存在内部联系的金额类项目)。 |
1年前
2.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
(1)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
目的 | 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
类型 | 7种:检查(仅适用于存在审计轨迹的项目)、观察(仅证明观察时)、询问(通常不单独使用)、函证(外部证据,可靠性较高)、重新计算(主要针对金额类项目)、重新执行(主要针对内部控制等非金额类项目)和分析程序(主要针对存在内部联系的金额类项目)。 |
1年前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