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步入中年,感到很无力,觉得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
生活中没活力,工作上没晋升,自己却越来越焦虑,不知如何是好。
总结下来,就是感觉人生没法继续向上了。
这样的困境,并不少见。
尤其是临近中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人生发展达到了瓶颈。
这是因为,他们被无形的「限制器」所控制了。
而要实现人生的第二次成长,就要看到,并且尝试突破这个「限制器」。
「系统一」,人类天生的限制器
生而为人,我们会有非常多「限制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中,提过一个理论:
人的大脑思考依靠两个系统,分别是「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是人类上万年来进化的结果,它代表着人的本能,也就是前面说的「限制器」。
它并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人类为了趋利避害,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例如,食物腐烂变成灰绿色,我们会本能地排斥;
听到巨响,我们会突然心跳加速,为逃跑做准备;
大型车开过,我们会下意识远离几步,避免受伤。
可以说,「系统一」时刻在后台运作,处理人每天面临的大多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映。
它的好处是低功耗。
因为一切东西都形成了模式,只要识别就能触发行为,不需要主动思考。
但同时,局限的地方也出现了。
它会潜移默化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为每个人构筑了一个「限制器」。
原因在于,「系统一」的3个特性。
特性一:擅长自动判断,很少进一步思考。
好比一个人看到一块超过身高的石头,大脑会自动预测并输出结论——自己不可能抬起来。
「系统一」能快速收集信息,加工后得出结论:
我的潜能在某个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范围的,就不必去考虑了。
例如,有人想学钢琴,但可能会自动作出判断——自己手笨,又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不可能学会。
但我们很少会去想,学钢琴确实很难,但只是学一些简单流行歌曲,反复练习还是有很大可能学会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系统一」并不擅长做进一步的思考。
特性二:喜欢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的行为。
如果过往的经历,给人一种负面感受或是直接伤害,那么他通常会避免再次经历类似的事情。
例如,有人小时候发言,被同学嘲笑或被老师打击过。
因为感到耻辱,便再也不敢公开演讲。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限制。
在《火箭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宗教团体做集体冥想时,有一只猫总打扰大家。
于是,师傅会先把猫绑起来,再组织大家开始冥想。
师傅去世后,大家还是按着规矩,冥想之前先绑猫。
但某一天,大家陷入了恐慌——猫去世了。
“没有了猫,我们还怎么做冥想?”
弟子们早已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绑猫,他们只是把这当作进入冥想状态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却也透露出一个真相:
人们被过去限制了,但过去的经验,却不一定适用于现在。
然而,这种自我限制的情况,却成为了自动的选择。
特性三:有可得性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某些信息更熟悉,就会高估它发生的可能。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来限制自己。
一个人想创业,但因为听到很多创业失败的经历,他觉得自己也会失败,便不再想创业这件事。
有的人工作比较稳定,但裁员潮发生后,也会担忧自己会被裁,于是放弃很多本可以的尝试。
有的人因为父母曾经离婚,就觉得自己不能经营好一段关系,坚信自己不可能幸福。
不得不承认,以上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但并不一定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而一旦我们认可这些,给自己加上了限制,就会失去很多可能性。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