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虑抽样风险
1.使用统计抽样方法
(1)使用统计公式评价样本结果
总体偏差率上限=风险系数(R)/样本量(n)
| 样本中发现 偏差的数量 | 信赖过度风险 | |
| 5% | 10% | |
| 0 | 3.0 | 2.3 |
| 1 | 4.8 | 3.9 |
| 2 | 6.3 | 5.3 |
| 3 | 7.8 | 6.7 |
| 4 | 9.2 | 8.0 |
| 5 | 10.5 | 9.3 |
| 6 | 11.9 | 10.6 |
| 7 | 13.2 | 11.8 |
| 8 | 14.5 | 13.0 |
| 9 | 15.7 | 14.2 |
| 10 | 17.0 | 15.4 |
【补充例题】假定注册会计师对55个项目实施了既定的审计程序,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为10%。
【答案】
| 情形 | 未发现偏差 | 有两个偏差 |
| 风险系数 | 表4-5中查得为2.3 | 表4-5中查得为5.3 |
| 总体偏差率上限 | 总体偏差率上限(MDR) =风险系数(R)/样本量(n) =2.3/55 =4.18% | 总体偏差率上限(MDR) =风险系数(R)/样本量(n) =5.3/55 =9.64% |
| 含义 | 如果样本量为55且无一例偏差,总体实际偏差率超过4.18%的风险为10%,即有90%的把握保证总体实际偏差率不超过4.18%。 | 如果样本量为55且有两个偏差,总体实际偏差率超过9.64%的风险为10%。 |
| 结论 | 确定的可容忍偏差率为7%,因此,总体可以接受。 | 在可容忍偏差率为7%的情况下,总体的实际偏差率超过可容忍偏差率的风险很大,因而不能接受总体(说明:需要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 |
(2)使用样本结果评价表。
(3)结论(统计抽样)
| 控制测试 | 总体偏差率上限“比较”可容忍偏差率 | ||
| 结论 | 低于 | 大于或等于 | 低于但接近 |
| 接受 | 不接受 | 判断是否能接受 (是否扩大范围) | |
2.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
(1)在非统计抽样中,抽样风险无法直接计量。注册会计师通常将估计的总体偏差率(即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相比较,以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
(2)结论(非统计抽样:要求比统计抽样高一个等级)
| 控制测试 | 样本偏差率就是总体偏差率“比较”可容忍偏差率 | ||
| 结论 | 大大低于 | 大于、等于或接近 | 不大不小 |
| 接受 | 不接受 | 判断是否能接受 (是否扩大范围) | |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一)推断总体的错报
1.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的错报。
2.如果在期中实施细节测试时用到审计抽样,注册会计师只能根据样本结果推断从中选取样本的总体的错报金额。
注册会计师需要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确定能否将期中测试得出的结论合理延伸至期末。
3.注册会计师不能根据未回函的消极函证推断总体的错报。
4.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金额估计总体的错报金额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比率法、差额法及货币单元抽样法等。
5.如果注册会计师在设计样本时将进行抽样的项目分为几层,则要在每层分别推断错报,然后将各层推断的金额加总,计算估计的总体错报。同时还要将在进行100%检査的个别重大项目中发现的所有错报与推断的错报金额汇总。
6.使用货币单元抽样法时:
(1)如果逻辑单元的账面金额大于或等于选样间隔,推断的错报就是该逻辑单元的实际错报金额;
(2)如果逻辑单元的账面金额小于选样间隔:
①注册会计师首先计算存在错报的所有逻辑单元的错报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就是整个选样间隔的错报百分比(因为每一个被选取的货币单元都代表了整个选样间隔中的所有货币单元);
②再用这个错报百分比乘以选样间隔,得出推断错报的金额。
将所有这些推断错报汇总后,再加上在金额大于或等于选样间隔的逻辑单元中发现的实际错报,注册会计师就能计算出总体的错报金额。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