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关闭
设置

不忘来处,才知归途


冬至的起源,要从西周说起。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中心的位置,定此地为土中。


《尚书·洛诰》记载:


“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


意思就是,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相传“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出来的,因此有了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老祖宗们虽然没有发达的科技,但是,通过感知日影的变化,人们牢牢记住了冬至这一天。


在冬至这一天,最讲究仪式感的,还是祭祀。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唐、宋时期,冬至之日,帝王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敬天地,安社稷,愿山河无恙,为苍生祈福。


而民间无论贫富之家,大族小户,都换上新衣,备上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来祭祀祖先。


原来,游子们从远方回来,不仅为了一场仪式,而是提醒自己,不能忘本。


就算闯荡再远,也不该忘记回家的路。


缅怀故人,不忘来处,我们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1062人看过 3年前

全部评论(3)

请稍等,正在加载
分享
扫码下载APP 关闭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