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1.风险的变动关系汇总。
2.如何理解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3.如何区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4.审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5.计划的财报整体的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有什么区别?
1.【问题】风险的变动关系汇总。
【解答】
(1)审计风险(可接受的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2)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
(3)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成反向关系;
(4)检查风险(可接受的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5)重要性与(面临的)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6)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
2.【问题】如何理解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解答】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考查:
(1)从定量的角度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2)从定性的角度看,审计风险(可接受)既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换言之,当重大错报风险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扩大审计范围,以降低检查风险。举例来说审计风险为20%,也就是说,最终审计结论只要有80%正确就可以,注册会计师以较少审计程序就可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20%的水平。所以说,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这里所说的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前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它是一种“要求的风险”。有时我们也可看到这样一句话:“审计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多”这又如何解释呢?这里的审计风险是指“存在的风险”,通常仅包括重大错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前,财务报表中就已经存在的,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财务主管更替、销售与收款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可能导致银行存款、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存货等有关项目或交易的错报增加,这些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执行较多的测试,获取较多的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故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变动关系。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表明会计数据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就必须执行较多的测试,获取较多的证据。而根据检查风险模型的公式,审计风险(分子)一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分母)高,则检查风险较低。所以,检查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这一关系,也可按下面的介绍来理解。
审计风险(可接受的水平)是在审计计划时就已确定,重大错报风险都是已存在的事实,计算出来的检查风险,就是给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提出的要求,即要求达到的检查风险,这一检查风险也是一种“可接受的风险”。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高,表明会计数据出现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则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测试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即要求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就必须获取较多的证据来降低检查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从而将审计风险水平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3.如何区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解答】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固有风险独立于内部控制,是由某一事项等内在性质、外在环境等所决定的。控制风险则主要偏重于设计和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后,控制未能防止或纠正错报带来的风险。例如:管理层对收入造假的偏好的动因,是固有风险,如果控制没能防范这种对造假的偏好的风险,那么就属于控制风险。固有风险下,又产生了控制风险的话,最终就是导致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产生错报风险。
4.审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解答】
5.计划的财报整体的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有什么区别?
【解答】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重要性。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属于整体把关的重要性,用于最终评价汇总错报决定审计意见类型时。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顾名思义是某些特定类别的交易等确定的重要性,也就是如果这些特定类别的错报超过了这个特定的重要性,也是要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在实际工作的时候遵守的重要性水平。这个重要性水平要比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低,通常为其50%-75%之间。之所以在实际工作的时候按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来实施审计程序,是为了在整体考虑的时候,可以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也就是说平时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最终顺利达到一个好的结果是比较简单的,达不到的风险会低一些。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全部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