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要性的运用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的运用
每次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必须将财务报表作为整体为其制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
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目的有:
(1)、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4)、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使用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和为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而制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
2、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运用
(1)、对进一步审计程序范围的考虑
通常,注册会计师在指定审计计划时,会将金额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账户纳入审计范围,因为这些账户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但这不代表注册会计师可以对所有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需要对那些类型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a、汇总影响:单个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汇总起来可能金额重大(可能远远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汇总后的潜在错报风险。
b、低估风险:对于存在低估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仅仅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c、舞弊风险:对于识别出存在舞弊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因为其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2)、具体运用
a、在实施分析程序时,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
b、在实施审计抽样时,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确定可容忍错报。
3、重要性水平的修改
(1)、导致修改的情形
导致在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的因素:
a、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置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获取新信息;
c、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了变化。
(2)、修改后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
如果认为运用低于最初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是适当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是否仍然适当。
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多。
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