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小小的知识点,一点点的积累,慢慢汇聚成为知识的海洋,带着我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重复的力量就是这么简单。



 1.资源识别及资源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识别出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所有资源,遵循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选择会计政策,确认和计量全部资源费用,编制资源费用清单,为资源费用的追溯或分配奠定基础。 2.成本对象选择 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应将当期所有的资源费用,遵循因果关系和受益原则,根据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项目经由作业追溯或分配至相关的成本对象,确定成本对象的成本。 3.作业认定 企业识别由间接或辅助资源执行的作业集,确认每一项作业完成的工作以及执行该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费用,并据以编制作业清单的过程。 作业认定有以下两种形式: 1.根据生产流程,自上而下分解; 2.通过与部门负责人和一般员工交流,自下而上确定他们的工作,并逐一确定各项作业。 作业认定的具体方法有调查表法和座谈法。 4.作业中心设计 企业将认定的所有作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作业中心,作为资源费用的追溯或分配的对象的过程。 企业可按照受益对象,层次和重要性,将作业分为以下五类,并分别设计相应的作业中心:作业中心设计产量级作业明确地为个别产品(或服务)实施的,使单个产品受益的作业。包括产品加工、检验等。批别级作业为一组(或一批)产品实施的,使该组(该批)产品受益的作业。包括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品种级作业是指为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实施的、使该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包括新产品的设计、现有产品质量与功能改进、生产流程监控、工艺变换需要的流程设计,产品广告等。顾客级作业是指为服务特定客户所实施的作业。包括向个别客户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咨询活动、独特包装等。设施级作业是指为提供生产产品的基本能力而实施的作业。包括管理作业、针对企业整体的广告活动等。5.资源动因选择与计量 资源动因选择与计量为将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提供了依据。 6.作业成本汇集 企业根据资源耗用与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所有的资源成本直接追溯或按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计算各作业总成本的过程。 基本原则: (1)对于为执行某项作业直接消耗的资源,应直接追溯至该作业中心; (2)对于为执行两种或两种以上作业共同消耗的资源,应按照各种作业中心的资源动因量比例分配至各作业中心。 7.作业动因的选择与计量 作业动因是引起作业耗用的成本动因,它反映了作业耗用与最终产出的因果关系,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流程、产品、分销渠道、客户等成本对象的依据。 作业动因需要在交易动因、持续时间动因和强度动因间进行选择:交易动因(资源数量相同或相近)用执行频率或次数计量的动因成本,包括接受或发出订单数、处理收据数等。持续时间动因(时间存在显著不同)用执行时间计量的成本动因,包括产品安装时间、检查小时等。强度动因(特殊或复杂) 不易按照频率、次数或执行时间进行分配而需要直接衡量每次执行所需资源的动因,包括特别复杂产品的安装、质量检验等。 8.作业成本分配 企业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至产品等成本对象,并结合直接追溯的资源费用,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 两个步骤: (1)分配次要作业成本至主要作业,计算主要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分配主要作业成本至成本对象,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全部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