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级《财务管理》教材变动解读
2017年中级《财务管理》教材是在2016年教材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没有结构性的调整,只是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表述。下面对一些重要的变化进行讲解(页码指的是2016年教材的)。
页码 | 行数 | 调 整 内 容 | |
32页 | 中间行 | 删除:名义利率是指票面利率,实际利率是指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 |
删除原因 | (1)该页下面的内容中并没有体现票面利率,所以,名义利率的定义欠妥。 (2)在介绍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时,写到“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这与“名义利率是指票面利率”的说法矛盾。 | ||
80页 | 第13行 | 原文:(一)股权筹资、债权筹资及混合筹资 改为:(一)股权筹资、债权筹资及衍生工具筹资 | |
第14-15行 | 原文:企业筹资分为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及混合筹资三类 改为:企业筹资分为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及衍生工具筹资三类 | ||
80页 | 倒数2、3行 | 原文: 混合筹资,兼具股权和债务筹资性质,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最常见的混合融资方式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和发行认股权证。 改为: 衍生工具筹资,包括兼具股权与债权性质的混合融资和其他衍生工具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最常见的混合融资方式是可转换债券融资,最常见的其他衍生工具融资方式是认股权证融资。 | |
105页 | 原文:第一节 混合筹资 混合性资金,是指企业取得的某些兼有股权资本特征和债权资本特征的资金形式,常见的混合性资金形式主要有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 改为: 第一节 衍生工具筹资 衍生工具筹资,包括兼具股权与债权性质的混合融资和其他衍生工具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最常见的混合融资方式是可转换债券融资,最常见的其他衍生工具融资方式是认股权证融资。 | ||
修改原因 | 认股权证的持有人仅仅拥有认股权,发行认股权证不会筹集债务资金,所以,认股权证筹资不应该属于混合筹资。 | ||
113页 | 原文: 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预测期销售增减率)×(1-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增长率) 改为: 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预测期销售增长率)×(1-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增长率) | ||
修改原因
| (1)原来是用“+、-”号同时表示的,并且后面是“增减率”,不便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2)修改后的意思表达更明确,也很完整,因为增长率为负数时就表示下降。 | ||
130页 | 倒数第4行 | 原文: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通过长期负债和发行股票融通资金 改为: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股票融通资金 | |
修改原因 | 教材129页倒数第4段写到: 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经营杠杆系数高,经营风险大,企业筹资主要依靠权益资本,以保持较小的财务杠杆系数和财务风险。 | ||
134页 | 倒数第4行 | 原文: 改为: 即删除(1-T) | |
修改原因 | 根据教材120页的公式: 可知,计算Kb时,已经考虑了所得税,即Kb表示的是“税后”资本成本。所以,不能再对Kd乘以(1-T)。 | ||
134页 | 〔例5-22〕 | 原文: 某公司息税前利润为400万元,资本总额账面价值2000万元。假设无风险报酬率为6%,证券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0%,所得税率为40%。经测算,不同债务水平下的权益资本成本率和债权资本成本率如表5-10所示。 改为: 某公司息税前利润为400万元,资本总额账面价值2000万元。假设无风险报酬率为6%,证券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0%,所得税率为40%。债务市场价值等于其面值,经测算,不同债务水平下的权益资本成本率和税前债务利息率(假设等于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如表5-10所示。 | |
修改原因 | (1)答案中是按照“债务市场价值×税前债务利息率=利息”计算的,而按道理应该是“债券面值×税前债务利息率=利息”所以,必须假设“债务市场价值等于其面值” (2)答案中认为“税后债务资本成本=税前债务利息率×(1-T)”,而按道理应该是“税后债务资本成本=税前债务资本成本×(1-T)”,所以,必须假设“税前债务利息率=税前债务资本成本”。 | ||
146页 | 倒数第6行 | 原文:若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方案可采用。若前者小于后者,方案不可采用,说明方案达不到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报酬率 改为:若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方案可采用。若前者小于后者,方案不可采用,说明方案的实际投资报酬率达不到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 | |
修改原因 | (1)原来的表述意思不太明确; (2)“预期报酬率”和“期望报酬率”的含义相同,与“要求的报酬率”含义不同,要求的报酬率指的是期望的最低报酬率。 | ||
148页 | 中间 | 原文:甲方案每年NCF=……=4500(元) 改为:甲方案营业期每年NCF= | |
修改原因 | “NCF”是现金净流量,如果不加说明,则应该考虑垫支的营运资金和收回的残值,但是,根据同类题答案可知,第五年的NCF=4500(元),没有考虑回收的残值2000元。所以,“甲方案每年NCF=……=4500(元)”的说法不正确,应该改为“甲方案营业期每年NCF=……=4500(元)。 | ||
161页 | 〔例6-17〕 | (1)把表6-15中的“目前购价”改为“购价”; (2)把方案一的年金成本表达式改为: 方案一的年金成本=[3000+1200×(P/A,10%,5)+11270×(P/F,10%,5)+900×(P/A,10%,10)×(P/F,10%,5)]/(P/A,10%,15)=(3000+1200×3.7908+11270×0.6209+900×6.1446×0.6209)/7.6061=2363.91(元) | |
修改原因 | (1)思路不正确。按照教材159页的意思,应该是比较方案1和方案2的年金成本,即按照“现金净流出现值之和/年金现值系数”分别计算方案1和方案2的年金成本;而该题答案对于方案1是分段结算的,前5年和后10年分别计算。 (2)资料有问题。表中给出的B设备的购买价格11270是目前的购价,而按照题目的意思是5年后购买B设备,所以,对于B设备应该给出5年后的购价,而不是目前的购价。 | ||
176页 | 第5行 | 原文:如果企业管理政策趋于保守,就会选择较高的流动资产水平 改为:如果企业管理政策趋于保守,就会保持较高的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比率 | |
修改原因 | 下一句写的是:如果管理者偏向于为了更高的盈利能力而愿意承担风险,那么它将保持一个低水平的流动资产与销售收入比率 | ||
177页 | 倒数第2-3行 | 原文: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的永久性水平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通过长期负债融资或权益性资金解决; 改为:一般来说,永久性流动资产的水平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通过长期来源解决; | |
修改原因 | (1)参见教材178页的图7-1,图中写的是“长期来源”; (2)长期来源包括自发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以及权益资本,所以,“通过长期负债融资或权益性资金解决”和“通过长期来源解决”的含义是不同的。 | ||
178页 | 中间段 第2-5行 | 原文:这意味着,在给定的时间,企业的融资数量反映了当时的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数量。当波动性资产扩张时,信贷额度也会增加,以便支持企业的扩张;当资产收缩时,就会释放出资金,以偿付短期借款。 改为:这意味着,在给定的时间,企业的短期融资数量反映了当时的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数量。当波动性流动资产扩张时,信贷额度也会增加,以便支持企业的扩张;当波动性流动资产收缩时,就会释放出资金,以偿付短期借款。 | |
修改原因 | 本段第2行写到“波动性流动资产用短期来源融通” | ||
206页 | 倒数第2行 和倒数第5行 | 原文: 改为: | |
修改原因 | 这是计算经济订货批量(EOQ)的相关总成本 | ||
209页 | 〔例7-13〕 第2行 | 原文:订货点为1200千克 改为: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为1 200千克 | |
修改原因 | 再订货点=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保险储备 | ||
225页 | 〔例8-2〕 | 原文:某企业销售甲产品6000件,单价为100元/件 改为:某企业销售甲产品,单价为100元/件 | |
修改原因 | (1)226页〔例8-3〕中写到“沿用〔例8-2〕的资料”,但是又假定该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的销售量为5000件。5000件与例8-2中的6000件矛盾了。 (2)在〔例8-2〕中用不到销售量6000件的数据。 | ||
225页 | 倒数第4行 | 删除:保本作业率表明企业保本的销售量在正常经营销售量中所占的比重。 | |
修改原因 | (1)倒数第9-10行已经写到“保本作业率是指保本点销售量(额)占正常经营情况下的销售量(额)的百分比”,所以,倒数第4行就没有必要再说一遍了。 (2)“保本作业率表明企业保本的销售量在正常经营销售量中所占的比重。”这个表述意思不完整,没有体现出“保本的销售额在正常经营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 | ||
236页 | 倒数 第14、15行 | 原文:影响利润最大的因素是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然后才是销售量和固定成本。 改为:影响利润最大的因素是单价,然后是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和固定成本。 | |
修改原因 | “最大的因素”肯定是唯一的,所以,“最大的因素是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
257页 | 倒数 第11-14行 | 原文:投资报酬率=营业利润/平均营业资产 平均营业资产=(期初营业资产+期末营业资产)/2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扣减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即息税前利润。由于利润是整个期间内实现并累积形成的,属于期间指标,而营业资产属于时点指标,故取其平均数。 | |
改为:投资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 平均经营资产=(期初经营资产+期末经营资产)/2 其中,息税前利润是指扣减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由于利润是整个期间内实现并累积形成的,属于期间指标,而经营资产属于时点指标,故取其平均数。 | |||
257页 | 257页倒数 第2行-258页第1行 | 原文: 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的营业收益扣减营业资产按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收益额之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营业利润-(平均营业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改为: 剩余收益是指投资中心的经营收益扣减经营资产按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收益额之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平均经营资产×最低投资报酬率) | |
修改原因 | (1)“营业利润是指扣减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计算营业利润时已经扣掉了财务费用,参见教材318页的表10-3。所以,应该把公式中的“营业利润”改为“息税前利润”。 (2)“营业资产”这个概念很少见,所以改为“经营资产”,即用于经营活动的资产。 | ||
299页 | 倒数 第12、13行 | 原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Y=a+bX 其中:Y为每股股利;X为每股收益;a为低正常股利;b为股利支付比率。 | |
改为: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Y=a+bX 其中:Y为每股股利;X为每股收益;a为低正常股利;b为额外股利支付比率。 | |||
修改原因 | “a+bX”表达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因此b应该为额外股利支付率”。 | ||
323页 中间段 | 原文: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全部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 =息税前利润÷全部利息费用 =(净利润+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所得税)÷全部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全部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 ||
改为: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应付利息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 =息税前利润÷应付利息 =(净利润+利润表中的利息费用+所得税)÷应付利息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应付利息”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主要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 |||
修改原因 | “全部利息费用”这个名词很不妥,因为按照下面的说明,其中包括“资本化利息”,而“资本化利息”显然不属于利息费用。 | ||
323页
| 中间段 | 原文: 利保障倍数反映支付利息的利润来源(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关系,该比率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从长期看,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国际公认标准为3),也就是说,息税前利润至少要大于利息费用,企业才具有负债的可能性。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在短期内,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也仍然具有利息支付能力,因为计算净利润时减去的一些折旧和摊销费用并不需要支付现金。 | |
改为: 利保障倍数反映支付利息的利润来源(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关系,该比率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从长期看,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国际公认标准为3),也就是说,息税前利润至少要大于应付利息,企业才具有偿还债务利息的可能性。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在短期内,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也仍然具有利息支付能力,因为计算息税前利润时减去的一些折旧和摊销费用并不需要支付现金。 | |||
修改原因 | 1.“具有负债的可能性”这个说法不通顺 2.应付利息包括资本化利息,应付利息与利息费用不是相等的。 | ||
331页 | 中间 | 原文:如果企业本期净利润大于0,并且利润留存率大于0,则必然会使期末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所有者权益, 改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本期净利润大于0,并且利润留存率大于0,则必然会使期末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所有者权益, | |
修改原因 | 原文的表述不严谨,因为如果本期发生了股票回购,即使本期利润留存大于0,也不一定导致本期所有者权益增加。 | ||
331页 | 中间 | 原文:当然,这一指标的高低,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外,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和投入资本的影响。 改为:这一指标的高低,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外,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影响。 | |
修改原因 | 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公式中,已经“扣除了客观因素影响”,而所谓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指的就是投入资本的影响,所以,资本保值增值率不可能受“投入资本的影响”。 | ||
另外,根据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内容,把第十章的公式中的“销售收入净额”全部改为“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改为“固定资产”。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8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