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一)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追溯调整法通常由以下步骤构成:
第一步,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第二步,相关账务处理;
【提示】会计政策变更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本期发现前期重要差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第三步,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
第四步,财务报表附注说明。
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
(二)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三)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1.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能追溯调整的,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追溯到可追溯的最早期)。
3.不能追溯调整的,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一)会计估计的概念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
下列各项属于常见的需要进行估计的项目:
1.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2.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与净残值,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3.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与净残值。
4.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方法;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
5.建造合同或劳务合同履约进度的确定。
6.公允价值的确定。
7.预计负债初始计量的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二)会计估计变更的概念及其原因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提示】如果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则属于差错,按前期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三)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一)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如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的改变等。
(二)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如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改变等。
(三)难以对某项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的,应当将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全部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