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关闭
设置

【转】疫情之后,一定要改变的9种生活观


作家纪德有次谈到拖延时,他说:“表面上是拖延时间,实际上是拖延生命。”

疫情中,或许你也曾掉进拖延的陷阱:

每天起床都忍不住想多赖一会,非磨蹭到快来不及时再匆忙出门;

明明上午就能写好的方案,却一拖再拖,直到下班还没完成;

计划好要完成的任务,总习惯先放一放,结果到最后又不了了之。

很多时候,规划非常美好,但事到临头,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缓一缓。

最终不仅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还让自己满怀愧疚感。

马克思说:“一步行动,比一沓纲领更重要。”

克服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待会再说”,换成“现在就做”。

今日事,今日毕。出现问题,立即解决,有了想法,马上行动。

疫情之后,不要让拖延成为你的绊脚石。

早点行动起来,不迟疑,不懈怠,才能一步步地实现你想要的目标。


告别浮躁,用心沉淀


作家梁文道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

疫情之中,面对外面的瞬息万变,许多人都充满焦虑。

看似整天忙忙碌碌,可不管做什么,都始终无法沉下心来。

过度焦躁,不仅会消磨意志,还会把你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很认同一句话:“人生要有沉淀自己的定力,定力够了,浮躁就会远离。”

海洋通过汇聚,才能浩渺无边;山脉经过沉积,自成厚重巍峨。

人生也是如此,不断积累,才能为自身实力添砖加瓦。

疫情过后,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学一项技能。

戒掉内心的焦躁,在沉淀中慢慢蓄力,不断提升,你想要的都会向你奔来。


告别胆怯,拥抱挑战


一场疫情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没有永远的稳定。

生活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状况,明天和意外,你无法预料哪个先来。

鲁迅先生说: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面对外界变化,畏首畏尾没有任何出路,迎难而上才能看到转机。

心理学家伊察索曾提出“兔子型人格”和“狮子型人格”。

兔子型人格的人,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去面对风险,慢慢就失去了成长机会。

狮子型人格的人,却敢于放手一搏,无惧失败,往往更受命运青睐,活成了人生赢家。

疫情过后,做一个狮子型的人,别担心失败,也不要恐惧未来。

主动拥抱挑战,提高抗风险能力,从容应对未知的变化。

告别迷茫,明确目标


作家让·保尔说:“在认清道路之前,必须先认清目标。”

一个人若没有清楚的目标,就只能像无头苍蝇一般,在原地转圈。

我有个朋友,这两年一直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

别人考托福,他也考托福;别人学编程,他也学编程;别人学摄影,他也学摄影。

结果到了今天,他学了很多事情,却仍旧一事无成。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曾有过彷徨,面对未来,不知该如何选择。

什么都想去尝试,结果什么都没做好,反而在瞎忙中,偏离了原本的人生轨道。

狄更斯说过:“直接去追求一个明确的目标,绝不会陷入歧途。”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线,路线清楚,才不会迷路。

一个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心无旁骛地付诸行动,朝它靠拢。

疫情过后,请为自己明确一个目标,制定一份计划。

当你有明确的方向,无论走得再慢,最后也一定能抵达终点。

告别懒散,开始自律


作家泰勒说:“懒惰等于将一个人活埋。”

疫情期间,很多人给自己制定了种种计划:健身,减肥,读书……

头两天很兴奋,但没过多久,便开始懒散懈怠;

坚持不到两周,就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彻底将计划丢在一边。

等过一段时间来看,自己还是老样子。

懒惰和放纵,往往会吞噬掉一个人的斗志。

最终我们不仅无法改变自身状况,还会因对现状产生不满,从而滋生更多的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里说: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人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长期坚持的回馈。

疫情过去后,请主动约束自己,戒掉懒散。

凡事多逼自己一把,多坚持一下,等过阵子再回头看,这一切辛苦,都是你奖励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告别攀比,专注自己

《加缪手记》里有一句话:“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比较。”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无法摆脱攀比的陷阱:

读书的时候比成绩,毕业了后比工作,等到老了又比子女……

别人比你好,你就愤恨不平,难免怨天尤人;

你比别人好,你又患得患失,生怕又被他人超过。

凡事都与别人对比,只会忽视自身的幸福,让自己陷于对比的落差中无法自拔。

《偷影子的人》里说:

永远不要把人拿来比较,每个人都与众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差异性。

这个世界上,总有比你优秀的人,总有你到达不了的山顶。

避免与他人争长论短,才能回归自我,过好自己的生活。

三毛说:“一个人最当看重的是自己。”

疫情过后,与其在互相比较中劳神伤力,不如放平心态,专注自身。

好好活自己,不和别人比,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一生。

告别熬夜,规律作息

在《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已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经常熬夜的约占38%,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人的作息被打乱,总是习惯性地熬夜。

长此以往,不仅消耗了精神,还拖垮了身体。

波士顿大学研究证实:熬夜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不但会让人变笨,还可能诱发高血压、肺栓塞、心梗等多种疾病。

很多时候,你熬的不是夜,而是无法再得的生命。

后疫情时代,少熬夜,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村上春树说:“天一黑就赶快钻进被窝,早上跟着太阳一起醒来,这样再好不过。”

疫情之后,无论再忙,也要减少熬夜,早点睡觉。

保持规律作息,有个硬朗的身体,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告别自卑,自我接纳

你是否也经常有类似的想法:

我长得这么普通,肯定找不到优秀的伴侣;

我工作业绩平平,估计永远不会被领导提拔;

自己毫无优点,处处不如人,注定一事无成……

疫情期间,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常常会让我们不断怀疑和否定自己。

长久地处在自卑中,不仅让自己越来越消沉,也让人生更加被动。

作家贾杰说:“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的感觉,是因为不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战胜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

心理学上认为,接纳自己要做到:允许,发现,挖掘。

允许自己跟别人不同,发现自身的特点,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只有这样你才能恢复信心,重新占据生活的主动权。

疫情过后,一定要戒掉自卑心理。

学会自我接纳,再普通的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告别焦虑,专注当下

梁晓声曾在《忐忑的中国人》中写道:

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集体陷入了一个焦虑、忐忑的年代。

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焦虑与摇摆之中。

尤其疫情期间,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经常感到烦躁与紧张。

总是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忧虑未来的前景。

这种过度担忧,使得我们每天都活得身心俱疲,日子也越过越差。

很多时候,焦虑都是来自对昨日的执念,和对明天的恐惧。

《当下的力量》里说:“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过去回不去,将来还未来,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只有现在。

疫情之后,告别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当下。

凡事不多想,不空想,不乱想。

盯着脚下的路,笃定地往前走,生活才会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
~~~~~~~~~~~~~~~~~~~~~~~~~~~~~~~~~~~~~~~~~~~~~~~~~~~~~~~~~~~~~~~~~~~~~~~~~~~~~~~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过一句话: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人这一生,就是一场告别的过程,告别过去,才能选择想要的未来。

疫情过后,学会转变这9种生活观,养成自律习惯。

努力做好自身第一责任人,开启生活全新的篇章。
782人看过 1年前

全部评论(1)

请稍等,正在加载
分享
扫码下载APP 关闭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