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购买方一般应于购买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体现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企业合并准则中规定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因购买日不需要编制合并利润表,该差额体现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应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八)被购买方的处理原则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购买方在企业合并后仍持续经营的,如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100%股权,被购买方可以按合并中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调账。
其他情况下,被购买方不应因企业合并改记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知识点 金融工具减值
一、金融工具减值概述
企业应当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金融工具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
在预期信用损失法下,减值准备的计提不以减值的实际发生为前提,而是以未来可能的违约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期望值来计量当前(资产负债表日)应当确认的减值准备。
(一)预期信用损失相关定义
1.预期信用损失,是指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发生违约的风险”可以理解为发生违约的概率。
【例】甲银行发放了一笔100万元的10年期分期还本贷款。假定确定的违约风险为0.5%(即违约的概率为0.5%)。如果该贷款违约,将会损失账面余额的25%(即违约(信用)损失率为25%)。
分析: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则预期信用损失为1250元(100万元×0.5%×25%)。
【教师提示】上述例子仅为说明预期信用损失的基本计算,并未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后续将比较全面地进行讲解。
2.信用损失,是指企业按照原实际利率折现的、根据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现金流量与预期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即全部现金短缺的现值。
信用损失
期限 | 1 | 2 | 3 | …… | n |
根据合同收取的现金流量 | A1 | A2 | A3 | …… | An |
预期收取的现金流量 | A1 | A2 | B3 | …… | Cn |
注:对于B3/Cn等,均小于对应栏中A3/An的数值 |
根据现值的定义,即使企业能够全额收回合同约定的金额,但如果收款时间晚于合同规定的时间,也会产生信用损失。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5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