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烫金证书上,"中级会计师"五个字折射出淡金色的光芒。我轻轻摩挲着证书边缘,指尖传来微微的颗粒感,那些被咖啡渍浸染的笔记、凌晨三点的台灯、李忠魁老师一直的鼓励和班主任的督促,都在这个瞬间涌上心头。
一、迷雾中的灯塔
去年春天,我像无头苍蝇般在会计实务的迷宫里打转。借贷平衡表上的数字仿佛会跳舞,成本核算公式在脑海中交织成乱麻。每到深夜,合上书本时总会陷入更深的焦虑:增值税的账务处理为何总是出错?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为何像俄罗斯套娃般复杂? 转折发生在那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在正保官网上听了李忠魁老师的试讲课,我至今记得初见李老师的情景:四十出头的年纪,穿着大红色的西装,戴着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像手术刀般精准。他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的知识图谱,将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在逻辑梳理得如同梧桐叶脉般清晰。
二、破茧之路
李老师为我们耐心的讲会计的基础底层逻辑,讲解财管的因为所以,真的很庆幸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整个中级财管,在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下,我们没有背一个财管公式,却学会了所有的财管公式。在我们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直鼓励我们,说人生就是这样“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只要坚持下去,肯定都能通过。他的原话,死记硬背的公式不超过15个,可我觉得真正要死记硬背的,一个都没有,其他的都是理解记忆,忘了不要紧,想一想就能回忆起来。"资产的尽头是损益,损益的归宿是所有者权益"的韵律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周末的模拟考试后,用模拟卷给我们串讲整本书的知识点,让我们那死去的记忆又能活过来,果然,润物细无声。
三、化蝶时刻
考场上试卷在电脑上出现的瞬间,手指不可抑制地颤抖。但那些反复锤炼的知识点自动在脑海中排列组合:看到递延所得税的题目,耳边自然响起老师"暂时性差异是重点"的叮嘱;遇到财务报告分析的大题,眼前立即浮现他教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谁先出现,谁就是分母"。键盘敲出的每个答案,都凝结着二百多个日夜的坚持。
查分当天,当屏幕跳出"财务管理86分"时,泪水模糊了视线。这一刻,我深刻的明白了备考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专业指导与个人努力的完美共振。"回望备考之路,这段经历早已超越考证本身——它教会我用结构化思维拆解难题,以战略眼光规划人生。
证书静静躺在办公桌抽屉里,而备考淬炼出的方法论仍在工作中持续发酵。每当新人请教备考经验,我都会指着李老师的人生信条"用我一生的时光,实现伟大的理想"。"找到引路人,然后把自己变成永不停歇的追光者。"备考之路没有奇迹,只有专业指导与极致坚持编织的必然。这或许就是财务人特有的浪漫:在数字的海洋里,用理性之舟摆渡至理想彼岸。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