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设置

【十二月活动】克服“拦路虎”,再战新征程!

【十二月活动】克服“拦路虎”,再踏新征程!

既然没有“一下子”的奇迹,那就打破你自己的记录,

不断刷新自己与苦难交锋次数,只要尚有一口气,就奋斗到底。

在一片激动与迷茫中,我们迎来了十二月,也迎来了新的挑战。CPA考试成绩已出,至此2022年考试成为过去式。中注协已发布2023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的公告,2023年的考试时间仍然是8月底,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距离考试还有10个月的时间,是时候收拾好心情,投入新一轮学习当中去了!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身边的事,希望能对大家考试有所启发。曾经和我同时考试的一位小伙伴,今年第五年的考试,战略和财管没过,她也踏上了考试的“轮回”之路,聊天的时候她很沮丧,说不知道要不要放弃,放弃很可惜,不放弃又实在没有信心明年能一次通过三门考试……,我除了倾听之外,还给了她一些学习的建议,因为我清楚以她目前的学习状态,真的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看多了她前松后紧的学习状态,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也没有复盘。考试成绩出来之前绝对不碰教材,拖拖拉拉就到春节后,不急不躁的到三四月份,有时候还要追一追最新的电视连续剧,到了六七月份开始急了,拼了命的听课做题直到上考场的最后一刻。到底什么是她考试道路上的拦路虎呢?我思考很久,也许是繁忙的工作和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占据了她大部分的时间,也许是偶尔想放松心情追的电视连续剧,又或者是时不时冒出的想放弃考试不坚定的心。

备考CPA路最大的拦路虎是什么呢?我的话大约是懒吧,要不然也不能拖拖拉拉的五年才拿到全科的合格证书。我朋友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造成的,我觉得也许适用于很多小伙伴。2023年,小伙伴们可以首先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目标分解的具体一点,每月、每周、每天要做什么,每科学习时间、学习重心、学习目标,以表格形式做好详细规划,不要有放弃的想法,不要想任何事情,然后坚定不移的去完成!不管今年如何,希望大家明年都可以圆满。

【十二月活动】你备考路上的拦路虎是什么呢?你又是怎么克服的呢?评论区一起来讨论吧!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231日。

【参与方式】:评论区发帖回复。

【活动奖励】:发帖者均可获得500金币,精华回帖可获1000金币。

8572人看过 2年前

全部评论(55)

感谢分享!也给再考的学员提供些经验!初次的选择真的很重要!

   起初瞧见版主小小白在论坛推出拦路虎这个话题,提起笔就想写一些东西,同时头脑里似乎已经打好了初稿,譬如惰性、焦虑、畏难、上班族时间不够用或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但是,总觉得这些基本是炒冷饭了,回顾本人这些年的考证生涯,每每在出成绩后(不管是忧是喜),总随意写了好几篇挫作,大概是在紧张备考之后的一点调剂吧。然后今年,“破天荒”地未给自身安排考证任务,一整年思想未再处于紧绷状态中,故自然也就难觅松弛下来后的滔滔文字。


   近来半个多月,由于疫情影响,工作尚无法持续,耽搁了整整一周,觉得也该有点写写拦路虎的必要了。


   把时间轴拉开,备考的全过程,大抵都要经历从报名前、报名至考试前、考场中以及考后这四阶段。


   在报名前,特别对初次参加注会考试的同学来说,拦路虎大概是“选择”(除了自一开始就下决心报考六科的之外),对,实在不知道到底选择应该报哪几科,于是上论坛求助或取经,询问周围的上岸者或奋斗者。大概得到的答复多的是会计最难,先报考会计,再搭配一科相对简单的如两法或战略。在此我无意对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也没法评估,因初次报考同学众多,且专业不一,天赋不一,知识积累侧重也不一,不可一概而论。这里只是建议各位在决定前先对自身状况进行一次相对客观的“自评”,是文是理,擅长什么,短板在哪,如何搭配更能发挥自身优势,反正专业六科没有一科是软柿子,早遇迟遇迟早要遇,总之避是避不掉的(有免试一科的除外),明白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将自身最薄弱的环节补强,如何和同期备考的其他类考试相搭配,这些因素对于选科目都有影响。


   当然,对于已经通过部分科目的考生来说,那选择的难度就相对简单一些。每位同学的各自状况不尽相同,有的脱产备考,时间充裕,那就尽可能地多报科目,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争取早日“脱离苦海”。但如果工作繁忙、家务繁杂,那就建议要掂量掂量了,因为考证只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根本不是整个生活的全部,渔和鱼都重要,切勿“按下葫芦浮起瓢”,合理兼顾工作,健康,家庭,充电四大要素,4-1=0。


   好,名报上了,开始准备考试了,这段时间不足五个月,从绝对数来看,五个月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紧的(其实更多同学是在去年考完就已着手准备来年的科目了),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时间显得至关重要。此时的拦路虎就是我之前所列举的惰性、焦虑、畏难、时间不够和缺乏毅力等。对于克服这些拦路虎,网校论坛里太多的同学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我只强调一点,如果认为时间不够的,那就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化整为零吧,比如说上班族打卡走进办公室后到正式上班前的那十几分钟,每天地铁上的那半个多小时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一次不必贪多,反复巩固薄弱的知识点,硬饭要一口口吃,游击仗要一场场打,有时也不必太顾及左右,比如生怕领导或同事看到了自己学习状态,其实你考得过亦或考不过,与他人的相关系数均为零,今天大家有缘是同事一场,明天或许就分道扬镳了,时间有限,所以只需做好你自己即可。


   接下来,不管准备得好或不好,已经走进考场了。这时的拦路虎恐怕不说大伙都心知肚明,那就是“紧张+焦虑”,特别是自我感觉似乎还没复习到位就仓促披挂上阵,一走进考场就头皮发麻手心冒汗了,这里我要说的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大幕已为你而拉开,你能不表演了吗?考场上做到排除一切杂念,当然在进场之前就要对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真正做到“我自岿然不动”,比如旁边同学噼里啪啦恨不得要把键盘敲破了的声音,你此时大可使用精神胜利法,权且仅当他们是在发泄。沉着冷静做题,做到“绝对快相对准”,这考试不是要你拿满分,也不是非要逼着你考九十分,你可以想像五人一小组,你只用正常发挥超过周边的四位同学即可,你感觉难,难道周边的四名同学就会感觉简单吗?适当应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有取舍,有所得。对于周边有同学提前十几分钟就交卷离开,你也不必害怕,也可以想像成他们是根本就做不完也没打算再做下去了。考场上的发挥很重要,退一步说,哪怕平时自我感觉还没学到位,也要勇敢走进考场,临阵磨枪,按照网校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应试技巧,相信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


   试卷也交了,到了考后这段漫长的等待期,此时的拦路虎是懈怠。感觉考得很好,很有把握,于是这一年之中四分之一的时光如同流水般在手边溜走了,或者感觉考得很差反正成绩也没出来,故懒得再复习了。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正拉开差异的恐怕就在这三个月时光的利用上。考完后,或许就可以开始准备明年要报考的科目了,有人说怕来年的教材有变动而白学了,这是不存在的,因为按历年经验,财管战略经济法基础很少变动,另外三科即使有变动也只是小范围内,大部分的内容从现在起复习没有错,只是复习强度大可不必如同考前几个月那般紧迫,这样也可以把基础知识夯实牢固,为来年打基础,网校老师们一般对于各科哪些知识点来年可能会变动会有所预判提前通知我们。对于考后感觉有的科目没把握的情形,建议考后至出分的这三个月也不要浪费,利用思维导图把重要知识点时不时在大脑中串一下,放眼未来,因为人的记忆力减退得很快,虽然考前打得热火朝天,但三个月没温习恐怕会忘记过半,万一没考过第二年要继续重学,记忆存储中没有断档,更增添了来年通过的信心。如果今年通过了,这三个月的温习也不是什么无用功,考注会不是“一锤子买卖”,六科之后还有一只名叫综合的拦路虎等着咱们,所学的知识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这里多说几句,每年十一月底出成绩后,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的拦路虎是泄气或自满。考都考了,不管结果如何,反正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通过专业六科的同学可以从此时备考综合,切莫被综合表面的高通过率所蒙蔽,稍微想一想参加考试的基数或分母同学的平均水平,就不要轻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莫说通过专业六科,就算是通过了综合,今后在实践工作中仍然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以事务所为例,除了在应聘时那张(或几张)证书有点作用,当挂上工牌后,证书的作用就几乎为零了。事务所有很多大神没考上证,但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很强,那是他们多年来的积累沉淀,要干出业绩来,必须逼迫自己在现实的各类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不但是本专业上的,更要有沟通技巧,领导技巧,对新知识的学习领悟能力,或许深度达不到,但在这里要学的广度远超过了注会的六本教材书。

二电机发表于2022-12-11 22:36:45


2年前

太厉害了,连续加班的情况下,坚持学习真的是很难,明年会更好!

我是16年大学毕业。我备考初期的问题就是太轻视CPA,在17年没怎么学的情况下幸运的通过了税法,导致后续学习其他科目都认为只要临考前冲一冲,随便看看重点章节就能够通过,教训也是非常惨痛,在17年之后我再没通过一门,一直到今年(22年)才通过会计,同时税法也作废了。目前的我和17年的我无论是实战能力还是知识储备,以及人情世故已经完全算是两个人了。22年的我已经历过一次公司IPO申报,接触国内前几的大所,对于审计和会计又有新的见解,此时从此从头再来也未尝不是好事。今年的备考是在严重加班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在21年终于领会到什么加班什么没时间,都是借口,只要自己想学,肯定会有时间。22年我从5月开始学习会计,当月公司突发情况需要加班,通宵三次,达成连续48小时工作39小时的壮举。6月继续加班一直到考试前不间断。因此我主要学习时间就是在7月初-8月底,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时间,首先保证周末一定是全力学习;工作日晚上10点到家至少学一个半小时。就这样走向了考场,最后61分飘过。不过我能考过,也离不开在平时工作实践中的积累,我司的业务非常广,注会教材里面的所有会计要素,在公司都有体现,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及负债;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更是非常严格。工作中的积累也促使我能够通过会计,明年继续加油。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战!

人生就是折腾发表于2022-12-05 14:07:31


2年前

    起初瞧见版主小小白在论坛推出拦路虎这个话题,提起笔就想写一些东西,同时头脑里似乎已经打好了初稿,譬如惰性、焦虑、畏难、上班族时间不够用或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但是,总觉得这些基本是炒冷饭了,回顾本人这些年的考证生涯,每每在出成绩后(不管是忧是喜),总随意写了好几篇挫作,大概是在紧张备考之后的一点调剂吧。然后今年,“破天荒”地未给自身安排考证任务,一整年思想未再处于紧绷状态中,故自然也就难觅松弛下来后的滔滔文字。


    近来半个多月,由于疫情影响,工作尚无法持续,耽搁了整整一周,觉得也该有点写写拦路虎的必要了。


    把时间轴拉开,备考的全过程,大抵都要经历从报名前、报名至考试前、考场中以及考后这四阶段。


    在报名前,特别对初次参加注会考试的同学来说,拦路虎大概是“选择”(除了自一开始就下决心报考六科的之外),对,实在不知道到底选择应该报哪几科,于是上论坛求助或取经,询问周围的上岸者或奋斗者。大概得到的答复多的是会计最难,先报考会计,再搭配一科相对简单的如两法或战略。在此我无意对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也没法评估,因初次报考同学众多,且专业不一,天赋不一,知识积累侧重也不一,不可一概而论。这里只是建议各位在决定前先对自身状况进行一次相对客观的“自评”,是文是理,擅长什么,短板在哪,如何搭配更能发挥自身优势,反正专业六科没有一科是软柿子,早遇迟遇迟早要遇,总之避是避不掉的(有免试一科的除外),明白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将自身最薄弱的环节补强,如何和同期备考的其他类考试相搭配,这些因素对于选科目都有影响。


    当然,对于已经通过部分科目的考生来说,那选择的难度就相对简单一些。每位同学的各自状况不尽相同,有的脱产备考,时间充裕,那就尽可能地多报科目,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争取早日“脱离苦海”。但如果工作繁忙、家务繁杂,那就建议要掂量掂量了,因为考证只是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根本不是整个生活的全部,渔和鱼都重要,切勿“按下葫芦浮起瓢”,合理兼顾工作,健康,家庭,充电四大要素,4-1=0。


    好,名报上了,开始准备考试了,这段时间不足五个月,从绝对数来看,五个月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紧的(其实更多同学是在去年考完就已着手准备来年的科目了),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时间显得至关重要。此时的拦路虎就是我之前所列举的惰性、焦虑、畏难、时间不够和缺乏毅力等。对于克服这些拦路虎,网校论坛里太多的同学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我只强调一点,如果认为时间不够的,那就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化整为零吧,比如说上班族打卡走进办公室后到正式上班前的那十几分钟,每天地铁上的那半个多小时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一次不必贪多,反复巩固薄弱的知识点,硬饭要一口口吃,游击仗要一场场打,有时也不必太顾及左右,比如生怕领导或同事看到了自己学习状态,其实你考得过亦或考不过,与他人的相关系数均为零,今天大家有缘是同事一场,明天或许就分道扬镳了,时间有限,所以只需做好你自己即可。


    接下来,不管准备得好或不好,已经走进考场了。这时的拦路虎恐怕不说大伙都心知肚明,那就是“紧张+焦虑”,特别是自我感觉似乎还没复习到位就仓促披挂上阵,一走进考场就头皮发麻手心冒汗了,这里我要说的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大幕已为你而拉开,你能不表演了吗?考场上做到排除一切杂念,当然在进场之前就要对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真正做到“我自岿然不动”,比如旁边同学噼里啪啦恨不得要把键盘敲破了的声音,你此时大可使用精神胜利法,权且仅当他们是在发泄。沉着冷静做题,做到“绝对快相对准”,这考试不是要你拿满分,也不是非要逼着你考九十分,你可以想像五人一小组,你只用正常发挥超过周边的四位同学即可,你感觉难,难道周边的四名同学就会感觉简单吗?适当应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有取舍,有所得。对于周边有同学提前十几分钟就交卷离开,你也不必害怕,也可以想像成他们是根本就做不完也没打算再做下去了。考场上的发挥很重要,退一步说,哪怕平时自我感觉还没学到位,也要勇敢走进考场,临阵磨枪,按照网校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应试技巧,相信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


    试卷也交了,到了考后这段漫长的等待期,此时的拦路虎是懈怠。感觉考得很好,很有把握,于是这一年之中四分之一的时光如同流水般在手边溜走了,或者感觉考得很差反正成绩也没出来,故懒得再复习了。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正拉开差异的恐怕就在这三个月时光的利用上。考完后,或许就可以开始准备明年要报考的科目了,有人说怕来年的教材有变动而白学了,这是不存在的,因为按历年经验,财管战略经济法基础很少变动,另外三科即使有变动也只是小范围内,大部分的内容从现在起复习没有错,只是复习强度大可不必如同考前几个月那般紧迫,这样也可以把基础知识夯实牢固,为来年打基础,网校老师们一般对于各科哪些知识点来年可能会变动会有所预判提前通知我们。对于考后感觉有的科目没把握的情形,建议考后至出分的这三个月也不要浪费,利用思维导图把重要知识点时不时在大脑中串一下,放眼未来,因为人的记忆力减退得很快,虽然考前打得热火朝天,但三个月没温习恐怕会忘记过半,万一没考过第二年要继续重学,记忆存储中没有断档,更增添了来年通过的信心。如果今年通过了,这三个月的温习也不是什么无用功,考注会不是“一锤子买卖”,六科之后还有一只名叫综合的拦路虎等着咱们,所学的知识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这里多说几句,每年十一月底出成绩后,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的拦路虎是泄气或自满。考都考了,不管结果如何,反正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通过专业六科的同学可以从此时备考综合,切莫被综合表面的高通过率所蒙蔽,稍微想一想参加考试的基数或分母同学的平均水平,就不要轻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莫说通过专业六科,就算是通过了综合,今后在实践工作中仍然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以事务所为例,除了在应聘时那张(或几张)证书有点作用,当挂上工牌后,证书的作用就几乎为零了。事务所有很多大神没考上证,但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很强,那是他们多年来的积累沉淀,要干出业绩来,必须逼迫自己在现实的各类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不但是本专业上的,更要有沟通技巧,领导技巧,对新知识的学习领悟能力,或许深度达不到,但在这里要学的广度远超过了注会的六本教材书。

2年前

二星青藤勋章
tanx***ming

2年前

我是16年大学毕业。我备考初期的问题就是太轻视CPA,在17年没怎么学的情况下幸运的通过了税法,导致后续学习其他科目都认为只要临考前冲一冲,随便看看重点章节就能够通过,教训也是非常惨痛,在17年之后我再没通过一门,一直到今年(22年)才通过会计,同时税法也作废了。目前的我和17年的我无论是实战能力还是知识储备,以及人情世故已经完全算是两个人了。22年的我已经历过一次公司IPO申报,接触国内前几的大所,对于审计和会计又有新的见解,此时从此从头再来也未尝不是好事。今年的备考是在严重加班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在21年终于领会到什么加班什么没时间,都是借口,只要自己想学,肯定会有时间。22年我从5月开始学习会计,当月公司突发情况需要加班,通宵三次,达成连续48小时工作39小时的壮举。6月继续加班一直到考试前不间断。因此我主要学习时间就是在7月初-8月底,差不多一个半月的时间,首先保证周末一定是全力学习;工作日晚上10点到家至少学一个半小时。就这样走向了考场,最后61分飘过。不过我能考过,也离不开在平时工作实践中的积累,我司的业务非常广,注会教材里面的所有会计要素,在公司都有体现,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及负债;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更是非常严格。工作中的积累也促使我能够通过会计,明年继续加油。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战!

2年前

请稍等,正在加载
分享
扫码下载APP 关闭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