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关闭
设置

有志于投行的同学,现在可以开始准备了。(转)

文章实在太好,被我可耻的转了。

并购重组概况介绍投行定位股份支付股份锁定




并购重组科普性介绍
并购重组并不是特别严格的法律概念并购重组是指公司非经营性的股权变动和资产变动跟经营相关的交易通常不视为并购重组比如你收购某个公司的股权视为并购重组但是房地产公司因为经营去拍卖土地虽然交易额可能非常巨大但也不算并购重组比如说你兼并其他破产企业的机器设备这个算资产并购但是从供应商手里买设备这算采购
同样是上市公司并购具体有几类呢并购重组都是股权和资产的变动都受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约束其实并购重组表现形式也略微有差别背后的驱动力更是大有不同很长时间无论是监管还是市场对并购重组均有不同的分类希望能够给予科学的区分这样无论从监管还是业务实践对并购重组认识能够更进一步华泰联合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并购重组的三种分类即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和产业并购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被接受程度最高的分类尽管这种分类也并非最为科学与严谨
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是以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和进行资产注入进而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操作形式借壳上市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借壳上市系股东推动的而上市公司是被收购的对象其次借壳上市操作目的是为了获取上市资格而并不太关注原有上市公司业务若关注也仅仅局限在净壳剥离难度方面再次借壳属于关联交易其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取向不同即大股东本能的有对注入资产高估而挤占中小股东权益的商业利益驱动
1借壳上市是成本较高的操作
相对比IPO而言借壳上市是成本更高的上市方式借壳上市跟IPO都能够实现上市但IPO是获取融资资格行政许可行为而借壳上市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即控制权的取得和资产注入来实现二者最核心的区别是在于IPO发行对公司股东是有对价的摊薄即能够按照较高的发股价格实现融资这对公司及全体股东是非常有好处的但借壳上市发股后原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还继续保留要分享借壳上市的资产的权益说简单点是借壳上市需要给上市公司原有的股东做一定的权益让度所以借壳上市是没有对价的摊薄IPO原来全体股东百分之百上市之后变90%了我可能拿回来几十亿的现金但是借壳上市股东持股百分之百借壳后变成60%那40%是送给别人的借壳上市也可能会配套融资但配套融资会在资产交易的基础上进行有对价的摊薄获得融资是以股比进一步被稀释为代价的所以说借壳上市是成本非常高的交易行为
2等同IPO标准知易行难
从审批难度而言借壳上市实际要求跟IPO还是有所区别的首先在规范性上目前监管的理念是要等同于IPO但事实上操作借壳上市企业规范性的要求还是要略低于IPO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中国企业IPO审核是否通过重点并不是你是否符合发行条件因为首发管理办法发行条件是基本条件而很多IPO企业最终被否决可能缘于细枝末节的东西并没有达到监管的要求但是对于借壳上市而言符合首发管理办法即可
为什么标准会有所不同呢主要还是因为本身借壳上市成本非常之高如果完全条件等同很多企业是不会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借壳上市不但是上市同时又涉及到对现有公司的挽救与改造即借壳上市系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事关上市公司千万公众股东甚至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某单IPO被否决的后果就是该企业没有实现上市融资少了几个身价过亿的富翁而已但借壳上市否决牵扯到利益主体就会复杂很多比如借壳上市信息披露估价大涨会另股民受益二级市场股价会透支借壳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变的预期若借壳被否决则意味着股价会被打回原形千千万万股民的利益怎么办还有借壳失败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和地方金融环境甚至是稳定等因素所以借壳本身也是在现有制度下经过博弈形成的巨大的利益共赢故此借壳上市每个案例并非足够完美但还是保持较高的审核通过率
3借壳企业盈利要求高土豪的游戏
尽管借壳上市对企业规范性要求稍微弱些但是对拟借壳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非常之高比如拟IPO企业项目有几千万利润就不错但拟借壳企业没有上亿的利润根本没有办法操作首先利润的体量可以支撑一定的估值进而保证对上市公司重组交易中取得控制权比如上市公司15个亿市值你有企业要想借壳取得控制权那怎么估值也得超过15个亿吧而且借壳企业利润越多估值也就越大可选择重组的上市公司的选择范围就会越大实践中经常有企业利润只有几千万却想借壳我说体量太小估值太低没办法借壳对方会说没关系虽然我估值不高但是我可以选择个市值小的壳但是他不知道市值小的壳看不上他结合交易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拟借壳资产的盈利也关系到重组效果即重组之后才能够给上市公司一个比较漂亮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高才会令股价飞涨对于借壳重组通过股东大会和证监会审核非常重要简而言之借壳重组必须对现有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有很大改善才行比如原来每股收益五分钱重组完之后变成一块钱股价嗷嗷上涨市场一片欢腾证监会就跟着愉快地批了假设原来每股收益五分重组完之后八分而且因为发股把盘子搞挺大重组之前是著名垃圾股重组完之后还是大垃圾股股价没有好的表现股东大会上有被否决的风险尤其借壳上市很多因为关联交易控股股东无法表决而且还必须给公众投资者网络投票的条件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公众投资者对方案不满意进行否决的情形就算股东大会侥幸过关证监会看到重组效果非常谦虚股价表现不死不活若再有其他毛病弄不好就给你否了所以借壳交易本质是拟企业利用盈利对上市公司原有股东做利益让渡交易过程中各方利益能够平衡才能操作成功一句话客观要有实力主观要创共赢
4好壳的标准年轻婀娜肤白貌美
借壳重组交易另外个话题就是壳的选择企业要借壳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是比较好的被重组对象呢目前借壳重组的主流操作方式都是通过非对外发行股份来实现的即我们通常说的存量不动而做增量假设上市公司市值为10个亿拟借壳企业估值20个亿那么重组完之后借壳方股东在上市公司的股比就是66.6%在这个逻辑下拟借壳企业估值确定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市值越小重组后持股比例就越高在后续公司资本市场总估值中占比就越高所以借壳重组后股权比例结构是最根本的商业利益安排也是借壳交易中需要博弈的最重要条件这也是市值小的壳公司在市场比较抢手的原因所以我总是开玩笑说所以壳就跟女朋友年龄差不多越小越好当然前提是人家愿意跟你
对于壳公司的选择在相同市值下还需要考虑股本和估价之间的关系比如都是十个亿的袖珍壳可能会有两种情形一亿股本股价十块钱和十亿股本股价一块钱对于相同市值壳公司而言股本越小股价越高越好股本越小重组后每股收益特别漂亮每股收益几毛钱甚至几块钱那叫一个爽但是对于小市值大股本的壳就意味着重组后效果会差些因为原本股本就不小加之重组股本扩张重组后的股本盘子很大必然每股收益不那么乐观所以我说小股本像姑娘的年龄而相同的壳股价和股本就特别像女孩的身高和体重谁都喜欢身高165体重120的怎么看都舒服要是姑娘身高120体重165那肯定不好看你仔细感受下
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表现形式跟借壳上市有些相同都是股东驱动的关联交易行为把自己资产往上市公司里注入这样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产量和提高股东权益比例但跟借壳上市有所区别的是控制权不变
1有过高潮源于纠偏
整体上市跟借壳上市都是发行制度的补充且整体上市更多是原有IPO额度体制的纠偏因为额度制下无论企业多大上市的盘子大小是固定的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上市只能实现部分资产或业务上市会有相当体量的资产在体外即股东旗下早期国有股东也不在意即使上了市实现了IPO也就是无非获得融资平台而已只要能进行融资就可以了持有股份不能转让流通有一种说法中国股市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实现股权的交易和价值的发现最重要是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就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储蓄的钱最终变成国有企业的资本金经过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国有股东发现体外资产可以注入上市公司而且是左手倒右手但股票市值比原来净资产翻了几倍国有资产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也由原来的净资产转向了股票市值当然整体上市除了完善提升国有企业证券化率之外对于改善原有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等治理结构缺陷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整体上市的面子产业整合的里子
最近几年基于股东的注入而被划分到整体上市类的交易依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迎来了国企整体上市热潮到现在基本能上都上了上不了也可能就上不了了但股东的资产注入会持续发生股东注入跟原有国企上市已经有所区别更多已经转向了具有产业整合的性质主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外延式的成长是需要有不断资产注入的但是基于上市公司对收购资产的规范性要求和盈利性要求对外进行产业并购没有办法一步到位还有上市公司决策程序跟具体的资产整合和收购操作效率是有矛盾的比如说有些资产是采用公开的竞价或拍卖的形式来寻找受让方的它可能对决策的效率要求就非常高但上市公司由于其公众性所致决策程序较为复杂召开董事会及股东大会需要时间周期如果资产体量够大构成了重大重组还要证监会批但类似竞价或拍卖可没办法等你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大股东先去购买后经过一段周期再注入上市公司
另外上市公司对拟购买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规范性是有要求的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法制环境下如果一块资产或股权在经营上天然的符合上市的规范条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营规范性要求跟上市规范性要求差异很大所以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司准备三年才去上市好比这个公司放到温室里一样所有要求照证监会要求做才能达到审核要求资产注入通常都有合规性问题要解决比如矿产资产存在超产行为在未上市时是很少被处罚和禁止的因为对地方的GDP是做贡献的没准儿还上电视表扬呢但是真正面临上市审核就是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所以基于这样的矛盾很多整体上市相当于具有资产体外整合培育的目的早期整体上市最典型的是中国船舶整体上市在近期具有产业性质的整体上市是新希望六合注入新希望的操作虽然分类里边都列为整体上市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产业并购
1兴于江湖源于市场
并购重组的第三个类型是市场化的产业并购也有称之为向第三方并购产业并购在最近几年比较风行的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催生出好多大牛股比如蓝色光标乐视网华谊兄弟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并购的概念股即通过并购实现公司的成长和实现股价的上升跟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相区别市场化并购主要特点在下面几方面首先产业并购是以上市公司作为主体来并购的推动并购的主体不再是股东这点是与整体上市和借壳上市很不一样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的主体而非并购对象其次产业并购是向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市场化的并购从法律角度而言系非关联交易即交易条件完全是通过市场化博弈谈出来的这是产业并购最明显的特点再次产业并购具备一定的产业逻辑比如横向扩张增加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或者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或者基于研发客户等进行相关多元化拓展甚至也出现了干脆利益产业并购实现业务转型的
2大小股东携手共舞
上面说了产业并购的市场化交易是最重要的特征简而言之并购的交易条件是市场化博弈出来的这跟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的关联交易属性有很大不同在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中由于交易系大股东推动且其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同时大股东又可以左右交易的估值和定价的所以大股东基于商业利益考虑有高估作价来挤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冲动但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为主导的这意味着在交易博弈中大小股东不再对立而在同一战壕里大股东在这种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上市公司的出发点而上市公司出发点也符合中小股东的利益还有市场化博弈出来的交易条件是种脆弱的平衡这点也跟借壳与整体上市有所区别在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方案审批中因为交易股东主导是关联交易交易作价和条件的弹性比较大甚至可以按照监管取向进行修正调整但产业并购由于其市场化博弈的特点若审核过程中间监管部门对实质性的商业利条款要做调整整个交易就极有可能崩掉实践中也有过类似的例子
以上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分类与认知这个对理顺长期以来对并购重组的混沌认识起到很积极的意义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对并购的认知都更加清晰在业务实践和监管实践也更具有针对性更为重要的是监管实践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并购采用不同的监管取向比如对借壳上市监管从严对整体上市估值作价重点关注而对产业并购持鼓励的态度监管的重点也从实质性商业判断向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备性调整
至于产业并购浪潮为何如此猛烈有何魔力令整个市场趋之若鹜其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在哪有机会时再详细掰扯
并购重组投行的定位
目前本土投行都在转型中有人认为业务的转型是投行产品的丰富原来只能做IPO和股权融资现在也开始做债券或并购其实投行的转型根本不在于产品类别的调整而在于思维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监管合规思维转向交易思维从服务于监管彻底转向服务于市场真正起到资源调配的作用所以最有效转型是理念和方向的转型只要方向正确走得慢点没关系如果理念不对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以并购重组为例投行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承担着项目审批执行方案设计中介机构协调及交易撮合及融资等其实根据现行法规要求作为独立财务顾问的投行是具有法定角色的但是并购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其操作链条涉及并购战略形成交易达成交易执行及后续整合等阶段最近两年并购市场比较火爆很多投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同的投行在服务提供上的内容和段位上也会各有不同
1通道——做材料
为并购重组提供申报服务是投行最为基础的职能主要是基于券商牌照的通道业务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要求涉及证监会行政审批的项目都需要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券商作为独立财务顾问通常是交易双方已经谈好方案完全确定后甚至中介机构团队均搭完毕券商被叫来写材料后报送监管部门审批
因为IPO的停发有很多投行准备业务转型去做并购也只能局限于通道业务而且有些投行并不理解在并购中的核心服务价值会认为并购也挺容易的跟IPO没啥区别原来往发行部报材料现在改为报送上市部了而且听说并购重组的审核还没有IPO严格至少没那么多变态的财务核查等其实是把并购业务的服务仅局限在通道业务上了认为并购业务就是并购材料的申报业务
当然很多客户也是这样认为的尤其是刚刚经历了IPO的客户对于投行在并购中参与交易非常的不习惯总是很诧异的说你们要清楚你们的角色我请你们来是做申报材料的交易层面的事情是你们能参与驾驭的么我们有时候也感觉到委屈奴家明明是来献身的结果偏偏让我们做迎宾
2协调——做项目
若投行提供的服务能够上升至项目协调必须是对并购的操作已经有些经验积累了并购业务因为涉及到正在交易的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操作都必须是动态完成的因为无论停牌时间多长都是有真正的deadline的这点跟IPO是最大的区别所以有人常说IPO的时间表是用来修改的但是并购的时间表就是需要来遵守的若IPO是可以反复剪辑后再确定上映时间的电影那么并购就是没有彩排机会的舞台剧上来就开始练而且不能有任何的演出事故发生故此对于现场的执行导演就要求很高
并购项目在有限的停牌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比如交易方案的谈判及细化资产的规范梳理中介机构工作的协调及申报材料的准备等等这些复杂的工作基于每个案例不同而差异很大有些工作是可以并行的也有些工作是有前后逻辑关系的投行必须对全部的程序完全的门儿清才能保证不犯错误不能因为程序不熟而浪费时间导致延期复牌也不能因为工作安排不到位而出现纰漏
更重要的是财务顾问的协调能力是给客户最为直接的感受的事情安排的好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客户也会感觉到很舒服该打球打球该泡妞泡妞回来发现啥问题都没出事情全部搞定了因为安全感所以会产生依赖感认为自己的钱没有白花只有到这个程度时投行协调的工作才算及格否则让客户花了钱还总帮着各种擦屁股没有怨气也难
3平衡——做交易
并购业务的主战场在市场而不在监管故此并购业务的核心服务是基于交易的服务投行为交易提供的利益平衡安排及交易撮合是完全脱离通道业务的市场技能需要在各种交易中通过不断的成功和失败才能积累经验投行的交易服务主要体现为提供交易机会主导交易和提供全案的解决能力包括过桥融资
给客户提供交易机会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有价值的交易机会并不是单单指买卖供求信息而是投行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和初步价值判断完成的对交易潜在标的的初步筛选中国投行都习惯了原有的通道业务普遍都没有行业的积累在申报材料中的行业分析部门也就是行为艺术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并购交易撮合中对并购标的的价值判断是并购交易中的最高要求这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主导交易需要意识也需要能力主导交易是参与交易的升级版不仅仅需要对交易方案的利弊及平衡很有概念也需要对交易有理解对双方真实交易诉求的把握对交易中人性及心理的熟悉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油门什么时候需要踩煞车控制交易节奏向着有利于交易达成的方向前进不仅仅需要大量交易经验积累有时候也需要些天赋的包括性格和个人价值观都有关系如何能够对交易有判断和冷静思考同时又能赢得交易双方的认可与信任非常不容易
过桥融资是交易撮合中另外重要的环节随着市场化交易博弈出来的方案越来越复杂交易对于资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客户需要的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光需要投行贡献方案解决能力和交易机会还需要钱过桥融资不仅考验投行的资金实力也从投资角度考验投行的风险与收益判断能力不仅要服务好而且还能赚到钱
4陪伴——做客户
陪伴需要投行的项目服务思维专项客户服务思维能够服务客户的能力继续向前延伸能够替客户去梳理战略而非执行战略能够基于客户战略挖掘其金融方面的需求而非简单的执行利用投行的资源协调和配置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陪伴两个字意味深长要求投行不光想着赚钱还是需要有投行理想的因为只有活得足够长才有能力伴随着客户成长而成长另外陪伴也要求投行自身也成长进而能够跟得住客户尤其对很对很多草根投行而言因为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无法在最开始就接触大客户做大业务但是应该有志向把小客户养成大客户
高盛可以伴着福特成长而壮大你为什么不可以人还是需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并购重组股份支付的价值
并购其实就是桩交易其内在逻辑跟商品买卖没有本质的不同故此从支付角度应该是流通性越好越容易被接受而没有比货币流动性更好的支付方式了故此并购交易的现金支付应该是首选而不是发股支付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说得直白点你会拿彩票去买冰棍么会拿持有的股票去买房子么显然不会因为成交非常困难也不方便但是上市公司为何例外呢
经常听见facebook或苹果公司动辄用上亿甚至数十亿美金来收购故此猜测在成熟市场除非是特别大的交易现金支付应该占有相当的比例个人观点愿意接受股票支付只有在买方看空卖方看涨的前提下才能理性的成交另外股票支付会带来股东权益的永久性摊薄付出的现金可以再赚回来但是股份支付就无法收回故此收购方应该对股份支付更为谨慎才对总之股份支付会让交易谈判达成共识更为艰难不应该是首选的最优支付方式
但A股完全不是这样的已经发生的并购多数是以股份支付为主的对于借壳上市和关联方资产注入而言其以实现证券化为操作目的故此其股份支付的操作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向第三方的并购也以发股作为主要支付方式似乎有点不太好理解需要对其存在的原因进行思考与剖析
1融资渠道受限导致的现金习惯性饥渴
毋庸置疑自由筹资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也不那么轻松若采用发股融资方式则需要过证监会的审核若发债可能需要看发改委脸色就连普通的银行借贷也没那么轻松需要各种担保抵押等等好像贷款规则不能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
简而言之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巨大使得要么上市公司没钱用以支付要么用现金支付成本太高举债收购对于后续的收益及偿还都有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融资环境恶劣带来了深入骨髓的现金吝啬甚至有上市公司认为现金才是钱而股票不是钱
2配套融资制度性红利以发股为操作前提
根据现行的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重组只有采用发股支付时才能进行配套融资而单纯的现金交易无法实现上文说了中国企业融资比较难所以企业就要抓住任何机会进行融资以最大限度享受制度红利而且目前上市公司并购对于股票走势利好影响倾向明显若配套融资能够实现部分现金支付对收购方而言是非常划算的因为相同的支付额因为股价的提升配套融资可以减少股本的扩张及对原有股东权益的摊薄发股是为了能少发点股现象
所以在中国的制度逻辑下支付的选择也是个平衡全部用现金支付难度很大全部用股份支付摊薄较大结合发股支付同时配套融资的现金支付是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也是在现行制度下对资本平台融资工资的最有效运用
3产业并购整合能力弱对捆绑共生有需求
很多产业并购都是去跨行业收购控股权目的是为了合并报表以取得对财务指标的优化故此对并购后的整合要求都很高而中国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很多整合并非是钱能解决的对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或管理层的依赖就不可避免
假设采用现金支付方式那么对方利益在瞬间可以实现那对并购后公司的平稳过渡及有效整合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而用股份支付方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交易对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新老股东的利益实现了捆绑与共赢避免收购后的整合不利带来的风险
4和尚在庙在换股利于补偿操作
原有重组办法对并购后的盈利承诺及补偿有强制性的规定的虽然新的办法修改将盈利承诺及补偿放开成但是在短时间内盈利承诺及补偿在交易层面还是有其必要性的需求主要是交易双方最大收益来源于资产证券化故此双方也有动力给市场以信心利于重组后续股票走势从而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
发股支付使得后续盈利承诺和补偿的可实施性更强因为发股后的新增股份是处于锁定状态比起现金而言流动性要弱很多简单讲就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股份支付形成的绑定不仅仅有利于后续整合也有利于股份补偿的安排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防范交易风险和维系市场形象
5不愿锦衣夜行我的美要你知道
最新重组办法修改减少了审批单纯的现金交易即使构成了重大重组也不需要审核按理来说若不考虑上述因素上市公司应该更倾向于操作简单的现金收购但现实中却有的上市公司希望能发股去证监会批准主要是发股支付经历股票停复牌和监管审核相对市场影响较大
简单来说吧上市公司认为自己干了件对股价非常有利的事希望把动静搞得大点就像汪峰泡章子怡总是很高调一样目的是为了上头条让天下人都知道也好比是范冰冰盛装出席戛纳电影节在红毯上慢慢溜达心理恨毯子不够长总之俩字得瑟
6郎有情妾有意卖方也更愿意接受股份支付
按经济学道理来说卖方应该会更倾向于要现金但是基于A股逻辑下并购交易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可能卖方坚持全部要现金双方交易实现难度会非常大另外基于A股的高估值使得发股购买资产实现的证券收益巨大即对每股收益会有增厚效应对于卖方而言虽然接受了按照市场价格换股但是后续股价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并购交易兼有变现和再投资的双重属性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也应该不排斥
另外还有税负筹划的问题在实务操作中股份支付的纳税递延空间更大所以换股方案比现金变现后的再投资更为经济否则卖方拿到的现金还要缴纳所得税单纯为了避免当下巨额的税负支出股份支付就有很大的优势
基于以上的诸多因素在A股上市公司在产业并购中股份支付更容易被交易双方认可属于在中国特殊的证券市场下的理性选择也可以说是A股特有的逻辑若后续上市公司能实现市场化的自由融资股份支付导致的证券化收益逐渐降低法人治理结构更为健全和职业经理人阶层出现使得整合难度减小并购特点尤其支付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估计只要并购股价不是无条件上涨交易双方在支付上就会有得吵我们称之为博弈
并购重组股份锁定情况盘点
股票自由交易应该是证券市场基础功能之一但是在A股却有着诸多限制股份交易的制度安排典型包括涨跌幅限制T+0及股份锁定现行的股份锁定要求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比如有股份公司发起人锁定新股上市的非发行股份的锁定非公开发行股份锁定并购重组涉及的锁定及董监高持股锁定等等
对并购重组的股份锁定规则进行梳理后略感惊讶包括短线交易限制收购锁定要约豁免锁定非公开发行锁定董监高持股锁定股份补偿义务带来的锁定等感觉股份若想流动需要的突围还真不少原来具备天然交易属性的股份多处于枷锁之中
由于股份锁定要求限制了股份的流动性所以对于持股人而言在并购过程中持有或者取得的股份是否锁定或者锁定期长短等都关系到其切身的商业利益当然有些锁定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需要在方案设计中综合权衡以合理规避或者变通处理也有些锁定是交易层面的要求需要在谈判博弈中由交易双方来协商确定
1短线交易限制
证券法的第47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短线交易限制主要是针对于重要股东和董监高等内部人的用以约束内部人针对证券的频繁买入和卖出行为来避免内幕交易和操控市场等
短线交易的限制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操作中极容易被忽视通常而言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会涉及到股份的增持比如以协议收购或者二级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存量股的增持或者通过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取得上市公司新股等若在增持或者取得股份的前后六个月内有股份交易行为就会触发短线交易的限制规定比如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了部分股票在六个月内就无法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认购了上市公司新股后在六个月内不能减持老股等
对于短线交易在操作实践中需要明确几个要点首先是买入不但包括存量股的交易也包括认购上市公司新股另外虽然法律对短线交易并非禁止而是对其收益的归属进行了强行的约束但是在并购重组中短线交易却是行政许可的红线简而言之即使愿意接受收益归上市公司的法律结果证券监管部门也不会因此而审批通过并购重组行为即在并购重组中对于监管需要审批才能实施的短线交易行为监管机构更倾向于不予审批作为不当行为的纠正
2收购行为导致的股份锁定
收购办法74条规定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在收购完成后12
个月内不得转让从立法本意而言此规定是为了上市公司收购后控股权的稳定避免控股权变动过于频繁导致对上市公司经营有负面影响从而使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首先只要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取得无论持股比例是否超过30%无论披露的收购报告书还是详式权益变动报告或者是否引发要约豁免义务等等均需要适用收购后持续的股权12个月的锁定要求简而言之收购后所持股份的锁定要求适用的标准是控制权是否变更
其次收购股份的锁定情形不仅包括控制权的取得也包括控制权的巩固所以在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股份的案例中仍然需要适用收购过所持股份锁定12个月的要求而且股份锁定是收购完成后收购人持有的全部股份极端情况类似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但少量认购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也会导致原有的老股因为触发收购办法而锁定12个月
再次收购股份锁定不包括收购人内部的转让根据收购办法规定收购人在被收购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在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转让不受前述12
个月的限制主要是因为收购办法规范的是控制权的频繁变动故此对于控制权不变的同一控制下的主体间转让开了绿灯
3要约豁免引发的股份锁定
根据收购办法第62条规定上市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收购人提出的挽救公司的重组方案取得该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且收购人承诺3
年内不转让其在该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可以申请要约豁免
基于挽救财务危机公司申请豁免的收购人须按照收购办法承诺股份锁定根据证监会在其网站的问答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情形是指1最近两年连续亏损2因三年连续亏损股票被暂停上市3最近一年期末股东权益为负值4最近一年亏损且其主营业务已停顿半年以上等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挽救财务危机要约豁免的股份锁定是针对于收购人主体的即收购人在公司拥有的权益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包括本次收购取得的新股也包括之前持有或者控制的老股
4重组非公开发行锁定
根据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若涉及到以资产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所取得股东都需要至少锁定12个月特殊情形需要锁定36个月甚至更多
需要锁定36个月的情形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控股股东认购及火线入股情形若涉及到控股股东及其关联公司认购的或者认购后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还有就是认购对象用以认购新股的资产持有时间不足12个月的需要锁定36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实践中认购对象持有认购资产不足12个月的认定标准为登记到登记原则即取得认购资产的登记过户至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登记间隔
对于控股股东认购或认购后成为控股股东的情形若出现重组后股价表现不好需要进一步延长锁定期重组办法规定交易完成后6
个月内如上市公司股票连续2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或者交易完成后6 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的其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自动延长至少6
个月尽管不太理解该条到底为啥但是法规放在哪里了也只能尊重没得商量
5股份补偿保证
目前案例操作实践中无论是基于重组办法的要求还是交易博弈的结果重组的盈利承诺情况仍然比较普遍而对于盈利预测的补偿机制也多沿袭了股份补偿方式故此在项目操作实践中涉及股份补偿均需要考虑非公开发行和补偿履约保证综合确定股份锁定安排
基于非公开发行的锁定期有12个月和36个月的区别同时非公开发行的股份锁定与股份补偿的区间计算也略有差异通常而言非公开发行的锁定开始于新股登记而股份补偿期间为完整会计年度两者需要在锁定承诺方面衔接妥当避免遗漏或者乌龙情形出现尤其在非公开发行锁定期为12个月而股份补偿周期为三年的情况下市场多数案例多是简单粗暴的进行了三年锁定其实投行在方案设计上完全可以更为灵活采用根据盈利预测承诺的实现情况在三年内安排分布解锁方式既保证了股份补偿的履约保证同时又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认股对象的股份流动性
6高管持股锁定
根据公司法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相关要求上市公司董监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不得超过其持股总量的25%辞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此种制度设计主要是基于董监高内部人的特殊身份防范其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不公平交易
在并购重组中也会有基于董监高而进行股份锁定的情形一种是上市公司并购标的是股份公司其自然人股东作为重组交易对象同时兼任标的公司的董监高形成上市公司购买其持有的股份与公司法142条规定相冲突此种情形在实践中经常发生通常需要将标的公司的组织形式由股份公司改为有限公司实现对公司法关于董监高持股转让比例限制的有效规避
另外涉及股份锁定的情形是发生在重组后的整合即认股对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出于整合与后续经营需要成为上市公司董监高导致其持有的股份锁定需要遵守董监高的锁定要求故此在标的公司股东兼任上市公司董监高时要综合权衡利弊实践中有过标的股东非要进上市公司董事会但是进了董事会却发现后续股份转让很不方便属于事前功课没做足临时又反悔唉声叹气的既吃亏又丢脸
7交易协商锁定
上述均属于法规或制度对并购重组中股份锁定的要求此外还有交易中的协商锁定诸如交易双方处于商业利益或者市场形象考虑比如希望能够通过股份额外锁定来增加彼此战略合作的稳定等而似乎流通股东也更乐见于重组参与者的股份更长久的锁定似乎彰显着对重组后预期效果的乐观判断
总体而言现行法规对并购重组的股份锁定维度较多投行在设计交易方案时候需要综合权衡与考虑需要在合规性和客户商业利益上进行专业的有效权衡其实对于股份锁定的事情无论是监管还是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在立法实践中难形成市场参与者利益倾向的有效对抗故此锁定限制规定增加容易废除难
个人观点股权分置改革给了股票行走的腿锁定期在不停地加沙袋股份锁定影响了市场股票的有效供给和流动性股东因锁定受限较多导致其只在解禁期才真正关注股价这些都会影响市场有效性对于股份锁定的制度设计应该慎重认为股票锁定减少供应有利于股价走高是典型邻居大妈的炒股朴素思维还需要观念的更新与市场化的思维转变



作者:小狼来了
链接:https://xueqiu.com/1553813831/47714603
来源:雪球

1592人看过 6年前

全部评论(2)

请稍等,正在加载
分享
扫码下载APP 关闭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