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在学习战略这门课程时,还读了稻盛和夫的《斗魂》和霍华德的《从头开始》。这两本书随着战略学习的不断深入,给了我很多启发。下面是我结合霍华德的《从头开始》对创新的一段思考。
提到创新一词,你最先会联想到什么?创造发明?技术革新?反正,一直以来我是这么惯性思考,最多加上一句额外的理解:无中生有,创造性地开发新东西新做法呗。
不是吗?京瓷从事制造业,需要不断加大陶瓷技术革新,不然怎么能在汽车、半导体、元器件等方面具备广泛的应用;星巴克从事餐饮服务业,不在服务、饮品口味上推陈出新,又如何锁住顾客的味蕾。
逻辑陈述外加推理分析,貌似我对创新的理解到此为止了。
想起当初我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读书。稻盛话中的玄奥,自己到底有没有静下心情去仔细体会?一直信赖一个朴素方法论:像吃馍一样,继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人生需要怎样的创新,到底何为创新?
猛然间,霍华德几个重要决策的思考视角和落地做法给了我全新的启迪。
事件一。
我们知道,星巴克的创业初期,公司虽然急需盈利,仍然顶住压力开创性地创设了员工全员医疗保障+咖啡豆股的综合福利礼包。这种福利待遇在当时堪称稀有和创新,但是霍华德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
他继续思索如何让星巴克的员工尽可能更多地接受大学教育,既让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又不给他们自身和公司增加太多负担。
于是乎,几经努力,星巴克再一次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个由学生、资助公司、大学组成的免债大学学费的公-私资助模式应运而生。想求学的员工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进行在线学习,不仅时间机动灵活,还能获得财务导师、学业导师、成功导师在申请助学金、选修科目、平衡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说了,在线学习取得学位有啥稀奇。朋友们,当时可是在2013年,社交网络刚刚兴起,在校学习的传统模式在人们心中依然根深蒂固,在线学习还只是一个新鲜词汇。即使有的学校偶有涉足,学习资源寥寥。
也有人会说,霍华德老谋深算,他知道一个熟练的员工离职,再招聘新人、培训上岗,会花很多钱,这样做不过是笼络人心。员工既给资本家打工,又拿工资支付学费,到头来得利的还是星巴克和合作大学。
这样认为就真的片面了。我敲敲黑板,给你总结几点此举的诱人之处:
第一,若要改变命运,唯有教育先行。一个身价百亿的老板鼓励员工去读书,虽然短期内忙乱和辛苦,但是收获受益终身的学历教育,实现本质飞跃。这样的好事,哪个普通人不想。
第二,创新晋升通道。获得学历的员工可以继续留在星巴克效力,并作为未来管理者被优先考虑。这貌似就是如今管培生的雏形。
第三,即使获得学位后,员工另谋高就,也会受到星巴克的鼓励和祝福。星巴克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其他优秀的人才也会被星巴克的企业形象所吸引。这无形的商誉资产,将持续为星巴克获取更多的社会青睐和关注,企业文化不断根植于大众的内心。
畅想一下,在星巴克忙碌一天,咖啡香气依旧弥漫在空气之中。此时,手握一杯手冲,在星巴克鹅黄色灯光的映衬下读书写字,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事件二。
伟大企业家的过人之处,在于善于平衡盈利与社会责任。霍华德总是不停思考,作为一家成功的企业,星巴克还能够做些什么。
说实话,我对霍华德的这一点非常佩服。一家企业如果能在解决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主旋律问题中做出反应和表率,确实能打开新的局面,创造新的可能。
但是,企业家毕竟不是社会活动家,不是专业政客。如果霍华德不考虑这些,一心只做企业,不仅没人责难他,而且不会自找麻烦。要知道,担负社会责任需要高超的领导力、洞察力、思考力,熟练驾驭各种沟通,搞不好真会惹火烧身。
比如面对美国的顽疾:种族歧视。
霍华德没有选择袖手旁观,他先是将星巴克召开公开讨论会的传统做法迁移到这件事情的初期探索上。召集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可以分享故事,可以给出观点,也可以发泄情绪。没有指责与暴力,大家只是将心中想说的话尽情释放出来。
随后,星巴克发起“种族团结”活动,公司通过将印有“种族团结”字样的马克杯交到顾客的手中,以此来引发大众的关注。虽然效果杯水车薪,形式重于实质,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星巴克已经做出了建设性的创新。
所以,我在思考。创新可以是实物的创新,这固然重要。但实物的创新可能会有章可循、有流程、有规律可以掌握。还有一种创新是对待问题、矛盾的创新。这种创新往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关系、利益、风险、沟通,都在考验创新者的智慧与耐力、思路与眼光、决心与定力。
帖子回复及时提醒
听课刷题更加方便
1年前